如今,智慧出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只要手机在手,人们便能对城市的交通信息了如指掌,出行方式、出行路线、出行时间都可实现个性化选择,城市出行更加高效便捷。展望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将为智慧出行提供更多体验。
对于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小张来说,出行的第一步,是使用手机。“开车,要用手机查路线、实时导航;打车,要用手机发布需求、网上约车;坐公交车,要用手机查到站时间,减少等待;就算是骑自行车,现在也都是用手机租共享单车。”小张得出结论:“出行,没有车没关系,可不能没有手机。”
随着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智能交通带来的出行便利,智慧出行正悄然深入每个人的生活。
■ 无感停车
实现电子计时收费
冬日的北京金宝街,道路边的停车位上车辆停得满满当当。“以前停车管理员会给张计时卡,现在什么都不用,自己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缴费,很方便。” 刚停好车的李先生说。
智慧出行,离不开智慧停车。没有停车管理员,不用交现金;如果你通过软件开通了“无感支付”,连电子支付环节都能省去,可以直接开车就走。从2019年1月1日起,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和通州区3个区支路以上等级城市道路停车全面实现了电子收费。在北京,这种新的停车方式,正在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便利,带来新的出行体验。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将车辆进出场信息实时传输至市级平台,统一计算停车时间和费用,实现电子计时收费。” 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停车费的缴纳方式以电子支付为主,停车人可通过“北京交通”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城市服务、支付宝城市服务获知停放时间和费用,在线支付道路停车费。
根据计划,北京市将分三批推进全市支路以上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全覆盖。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届时北京市道路停车综合治理将实现三个转变。即,停车观念上,树立“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观念;收费模式上,“人工现金收费”转向“电子收费(无感支付)”;收费性质上,“经营性收费”转向“政府非税收入”。
有业内专家表示,“电子收费可有效避免乱收费,私议停车费,同时有利于管理部门有效掌握辖区内路侧停车情况。路侧停车电子收费是实现停车精细化管理的有益举措,也是停车管理改革的大势所趋。”
■ 智慧管理
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1月21日,2019年春运开启首日,深圳交警启用信号集成管控平台,实现对全市不同品牌、规格的信号控制机进行统一联网控制,能够进行更大区域内的信号控制协调,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的安全和效率。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深圳交警还以信号集成管控平台投入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和优化信号“绿波带”。只要司机按照一定时速开车,就能“一路绿灯”,畅行无阻。目前,全市绿波带达到621条,覆盖主干道和73%的信号控制路口。
这只是深圳“智慧交通”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8年9月,深圳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35万辆,车辆密度达到510辆/公里。如何治理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2018年以来,深圳交警创新提出“智慧交通+警务变革”的治理理念,初步构建了精准高效的智慧治理体系。
“‘智慧+’的能力,要有先进的感知、分析等信息化应用的‘智慧’。”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长徐炜举例,2018年4月23日,深圳在全国率先试点“刷脸”执法,已在行人闯红灯、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依法被剥夺驾驶资格人员驾车等方面进行执法,取得很好效果。此外,通过在城市道路灯杆上安装摄像头,打造智能信号控制系统,通过融汇手机信令、融合卡口、浮动车等大数据,再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分析研判,计算出更佳的信号控制时间和转向配置方案。
在深圳彩田路,晚高峰来临前,一辆能够放置“隔离水马”的中巴缓慢前行,南向随即由4车道减为3车道,北向则相应增加1车道。晚高峰结束后,中巴车再度上路,快速收起“隔离水马”,车道恢复正常。这一幕,在每个工作日都会按时上演。
“每天回家的时间,比以前早了10分钟。”家住深圳龙华区的司机王先生对启用自动潮汐车道拍手叫好。
以“智慧+”为切入点,深圳治堵成效初显。日平均车速保持在约38公里/小时,交通拥堵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步缩小。“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发展,更先进的科技应用,更大维度的力量参与,给交通综合治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徐炜表示。
■ 未来可期
呼唤智能基础设施
在2018年11月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充满未来感的自动驾驶技术备受关注。随着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各种无人驾驶测试区建立起来。早在201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就成功试运行无人小巴,目前已接待超过1万人。
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情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处于“以车为主”的1.0阶段,着重让车更智慧,技术更优化。在未来的2.0阶段,要让街道也“智慧”起来,通过调整街道空间设计与智能设施,使自动驾驶汽车能创造人车良好互动与安全出行的环境。而在自动驾驶的3.0时代,自动驾驶车辆将成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满足出行服务之外,积极完成城市服务、场所、检测、采集、安全、景观等的创新服务功能。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承认为,未来的智慧出行,除了为出行人提供信息外,需要在信息服务上叠加人工智能服务,在AI智慧学习基础上,变信息提供为智能决断,让出行变得更“傻瓜”、更便捷、更享受。“将来智慧出行的最大瓶颈是我们如何对传统管理体系的‘革命’与创新,这是一个更难的历程。”何承表示。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2018中国智慧交通行业专题报告》、腾讯《国人智慧出行报告》
(王昊男 吕绍刚 沈文敏)
头条 22-01-21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