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通水4周年 为郑州输送16亿m³丹江水

时间:2018-12-14 08:58:52 来源: 映象网-东方今报


与干渠相伴的生态廊道

与干渠相伴的生态廊道

2014年,辽阔中国的版图上,新画了一条长线,起笔在丹江口陶岔,落笔在北京团城湖。这条长线,就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如果说,该工程是一条耀眼的玉带,那么,居中的郑州则是这条玉带上最出彩的“纽扣”,因为丹江水的滋润而活力倍增:城市用上丹江水,发展后劲十足;别井离乡的移民,在此深深扎根;严格把好准入关,水质安全有了生态屏障。□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袁晓强/图

[水源] 4年输水16亿m3,缓解了郑州市供水紧张局面 2014年12月15日,一个载入中国发展史册的日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建设,经过数代人的艰辛付出,这一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而对于郑州来说,从这一天开始,城市供水进入了“双水源”时代。

“12月15日通水后,刘湾水厂、柿园水厂最先用上丹江水,郑州市区的其他水厂也陆陆续续用上了丹江水。”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质量安全监督处处长许彦鸣说,对于郑州而言,通水四年来,南水北调已经为新郑二水厂、新郑一水厂、港区一水厂、港区二水厂、中牟水厂、刘湾水厂、柿园水厂、白庙水厂、罗垌水厂、上街水厂等10座水厂输水,同时为尖岗水库、常庄水库、老观寨水库、望京楼水库等4座水库充库,圆满完成了规划的既定目标。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还通过尖岗水库成功向新密水厂供水,新密人民也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

“以前,郑州市的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黄河水、黄河滩区的地下水,水源非常单一。自从南水北调通水后,原本作为备用水源的丹江水,如今已经成为郑州市的主要水源,占比超过90%。”许彦鸣说,市民喝上丹江水,水质大为改善,水壶中常年结垢的现象,就此成为历史。而在南水北调水源充沛的情况下,还向沿线地区的河道放水,进行生态补水,对河道黑臭水体的治理起到了巨大作用,综合效果非常显著。

郑州市人均水资源178m3,只有武汉的五十分之一,是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分之一,属于典型的严重缺水城市。

数据显示,南水北调通水4年来,截至11月底,南水北调共向郑州市输水16亿m3,极大缓解了郑州市的供水紧张局面。

目前,郑州市区的东周水厂、高新区水厂以及正在建设的侯寨水厂、桥南水厂,都提出了使用丹江水的申请。“我们的责任很大,压力也很大。在水量指标满足、工程技术条件满足的条件下,我们将努力保障供水需求。”许彦鸣说。

[移民] 1.8万移民“能致富、稳下来”,收入翻了三番

一项工程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为这项工程做出牺牲的人们,是否满意。

早在2005年9月,丹江口水库大坝开始加高,由原来的162米增加到176.6米,而水位将从157米提高到170米。

大坝加高,上游地区淹没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整个库区需要动迁34.7万人,其中河南省16.5万人。移民搬迁任务主要集中在2010年、2011年,这种搬迁安置强度在国内和世界上均创历史纪录,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移民处处长张莹说,在我省需要安置的16.5万人中,郑州市需要安置移民18735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郑州分三批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了22个移民新村,并且“不掉、不漏、不伤、不亡”一人,平安顺利如期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

移民来了,但“来了”绝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如何确保他们“落得下、扎下根”,如何让他们“有活干、有钱挣”,如何让他们“能致富、稳下来”,如何提升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点都不比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自身简单。

2012年,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郑州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稳定发展的实施方案》,率先建立南水北调移民产业发展基金,市县两级财政拨款,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进行为期五年的扶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为了更好地促进移民的融入,由输血到造血,我们还争取其他涉农资金的扶持,并实现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金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比如在集体种植、养殖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拿出资金予以配套。”张莹说,七年来,我市累计在丹江口移民村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4亿元,建设项目180多个,壮大了集体收入,提升了生产生活条件。

张莹说,除了安排就业,还加大对移民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孩子上职业院校,每年给予2000元至3000元的补贴,培养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另外,还开展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直接安排就业达5000多人。

数据显示,移民搬来之前,人均年收入4300元,截至2017年底,达16000多元,“能致富、稳下来”的目标基本实现,1.8万名移民在新家园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

[生态]建生态文化公园

“林水相映,绿茎繁花”初现

“南水北调”,是一个关于水与流向的词汇,一个关于水与生命的思考,更是一个关于水与生态的命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277公里,河南省境内长达731公里,而郑州段全长129公里,跨新郑市、航空港区、中牟县、管城区、二七区、中原区、高新区、荥阳市等8个区域。129公里的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150个百亩水面的湖泊。

总干渠建成通水,但要做到“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则考验着沿岸管理者的智慧。

据悉,郑州段总干渠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总干渠防护栏网向外延伸50至100米,面积16.64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边线向外延伸150米至1000米,面积145.87平方公里。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及河南省政府的要求,我们严格控制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开发活动。”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建设管理处(环境保护处)副处长丰明军说,从2014年通水后,他们就以水源保护为主,开展了大量工作。

“2014年8月,我们对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进行调查,其中重点是养殖业,共排查出养殖户389户。这些养殖户,一是气味大,二是污水下渗,污染很大。2017年,为了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又对水源保护区内16个污染点进行整治。目前,已经基本上整改到位。”丰明军说,他们还与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管理局郑州管理处、新郑管理处、港区管理处、荥阳管理处、穿黄管理处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巡查,看是否有新的污染源。“干渠内,每天巡查。干渠外,定期巡查。发现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如今,这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

丰明军还透露,对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新建或者扩建项目,他们严把准入关。

“要想进入这个区域,首先是环保认可,而环保认可的前提是南水北调办公室的认可。如果是污染企业,我们直接否定,根本过不了我们这一关。”丰明军说,通水以来,每年提出申请的企业多达二三百家,而今年提出申请的企业已经达到190多家,他们要对其进行详细审核。首先要从地图上进行确认,看是否在保护区内;其次,要判定企业是否具有污染性质,排放物是啥。如果不符合要求,直接否定。如果符合规定,才会出具位置确认函,并对企业提出具体的要求。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郑州市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建成清水走廊、生态长廊,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文化公园。

“目前,新郑、荥阳段65.44公里已经全部完成绿化,城区段63.56公里已经完成32.26公里,初步形成了‘林水相映,绿茎繁花’的景观结构,为总干渠水质安全提供生态屏障。”丰明军说。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