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声、搅拌鸡蛋液声、洗碗声交织在一起……每到饭点,河南省肿瘤医院旁这家不起眼的小店便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
小店名为“共享厨房”,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爱心厨房”“抗癌厨房”。来店里做饭的顾客,大多是肿瘤医院患者的家属。
谈起开“共享厨房”的初衷,合伙人之一王战胜称,只是想为患者省点儿看病钱。在他们看来,能给病人帮上忙,就值了。
初衷:为患者省点儿看病钱
“共享厨房”的前身是一家小吃店。2014年,合伙人之一王战胜在自己经营的小吃店中遇到了一位向他借锅的顾客。
交谈后他得知,这位顾客是附近医院的患者家属,想借锅为家里的病人做碗清汤面。
答应了这样一个小小的请求后,却吸引来了越来越多借锅的顾客。这样的经营方式不仅保证了饭菜卫生,还能让患者省点儿看病钱。
渐渐地,一口锅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王战胜便在小吃店里又支起了八口锅。炒菜5元、炖汤10元,这是顾客们主动定下的价钱,一直沿用至今。
自己带食材做饭的人越来越多,店里原本炸丸子的生意开始顾不过来,后来王战胜索性专心干起了代加工营养餐的服务。
这家特殊的饭店吸引来了患者家属魏兴江。魏兴江生病的媳妇是信阳人,吃不惯医院附近的饭菜,听闻附近有家代加工营养餐的店铺,便匆匆赶来。
作为患者家属的他深知这样的形式能为病友们的饮食带来许多便利,不久之后便在附近也开了一家共享厨房。
同时期,在附近开餐饮店的张广兵也时常遇到顾客借灶台的情况,便索性也开起了“共享厨房”。
三人一直做到原市场拆迁,考虑到另租店铺费用较高,一人难以承担,张广兵、王战胜、魏兴江一拍即合,另选址合伙做起了生意,便有了现在这家120平方米的“共享厨房”。
为了方便大家买菜,他们与之前菜场的菜贩们合作,在厨房门口留出一块位置供他们做买卖。这样一来,不用东奔西跑凑食材,直接在门口就能一次性买到菜、肉、粮食,家属们也省了不少脚力,省心又方便。
店门口是买菜区,里面为烹饪区,摆放着炉具、水和各种调料。
店中除了这三位合伙人,还有他们的亲属。打扫卫生、刷锅刷碗、备货、收钱、帮顾客做饭等,都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心声:能给病人帮上忙就值
“共享厨房”中,每天都会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五六十台电磁炉一个挨一个摆在台子上,旁边的高压锅冒着热气,一阵忙碌过后,飘香的饭菜便好了。
在这里吃饭的大多是肿瘤医院的患者,他们的病不是简单治疗就能痊愈的。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许多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而这里便宜又健康的饭菜,对于他们来说难能可贵。外卖人均15元一餐,在这里只需几元钱便能解决。
家属们可以在这里洗菜、切菜、做饭,油盐酱醋和各种调料免费用。为了方便大家做饭,三位合伙人会把葱、姜等配料提前切碎装在盒子中,谁有需要就抓一把,这些东西也是免费的。
王战胜曾算过一笔账,一个月一万多元的房租、高昂的水电费,单价5元钱一锅,每天二百多位顾客也就千把块钱,再去除各种材料费,他们几乎不赚钱。
张广兵表示,自己也产生过放弃的想法。在顺利找到工作后,面对手机上顾客打来的近三百通电话,他最终还是选择辞掉工作,继续将这个充满希望的厨房经营下去。
曾经有一对老夫妇生活困难,三人免费让老两口做了一个星期的饭。不挣钱,还免费帮忙。能给病人们帮上忙,他们就觉得这厨房开得值。
小小的炉灶、拥挤的厨房,却给患者们带来生活中最后一丝慰藉。共享厨房不是公益事业,可三位合伙人却在谋生的同时,保持着善良和赤诚,温暖着更多人。
约定:身体健康就不用再来了
来自信阳的牛伯伯带着老伴进入厨房,他安顿老伴坐好后开始做面条。刚出锅的面条,碗里闪着红黄的颜色,有鸡蛋、火腿,还有些肉末,这碗是给老伴的。接下来点缀着翠绿色葱花的素面是牛伯伯给自己做的。
他们第一次到河南省肿瘤医院是五年前,牛伯伯的老伴做过肿瘤切除手术,但随着时间推移,肿瘤慢慢扩散,这已经是第三次做手术了,接下来一个多月都要来医院继续治疗。
牛伯伯的老伴坐在店里的小凳子上,等着牛伯伯一起吃饭,两人边吃边聊。她的声音很随和,牛伯伯则是微笑着一直点头。“我们今天治病刚花了四千元钱,现在能省一分是一分,在这儿吃饭实惠。”牛伯伯跟记者说。
老两口来“共享厨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医院食堂就餐需要扫码,但两位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索性用现金买菜后来这里做饭。
老两口应该是店里的熟客,转眼间便和张广兵攀谈起来。
“在病房里,病人如果心情不好,气氛就很压抑,伺候病号不能说不能笑。而来我这个地方,没事的话聊聊天,开个玩笑,能释放一下心里的压抑情绪。”张广兵告诉记者,在厨房里,自己是家属们信任的好朋友,但在家中,他没少受到妻子的白眼。
“她觉得我做这个不挣钱,每天半夜才回家,没有一点私人时间,身上还带有一股油烟味。我也觉得亏欠她很多。后来带她来到店里,她看到那些病人、病人家属,也能理解我的想法了。没办法,有这么多病人需要我,患者吃饭事儿大。”张广兵讲道。
吃完饭该告别的时候,张广兵会和客人定下一个约定:“身体健康就不用再来了。”记者梁露露实习生孙旭文记者王晓伟图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