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河南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特别是灾情疫情叠加的严重冲击,全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近6万亿元、同比增长6.5%左右,展现出坚强韧性后劲,“十四五”迈出了第一步、见到了新气象。
2021成绩来之不易成绩一
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抢险救灾及时有力。洪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防汛一级响应,紧急避险转移160.7万人次,集中安置84.12万人,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争取国家灾后重建财政资金4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300亿元,安排省级灾后重建资金200亿元,谋划推进1.4万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仅用2个月实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受损基础设施关键工程抢修完毕。
疫情防控网络织密扎牢。保持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转,打出了扎紧“四个口袋”、早发现早预警、快速流调、圈住封死的疫情防控组合拳,新冠疫苗接种1.9亿剂次。
成绩二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生产供给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再创新高,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工业生产恢复增长,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预计全年同比增长6.5%左右。服务业拉升作用更加凸显,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3.1%。
内需市场稳步改善。工业投资自6月份起实现V型反转、前11个月同比增长11.4%,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预计全年同比增长4.5%左右。各级财政投入促消费资金超过24亿元,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预计全年同比增长8.4%左右。
市场主体稳健发展。新设市场主体148.9万户、总量达851.8万户。截至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7387.1亿元、增长17.9%。
成绩三
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挂牌运营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组建成立10家省产业研究院和8家省中试基地,在豫“两院”院士增加到25人。成功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郑州主会场活动,打响了中原龙子湖全国“双创”品牌。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围绕培育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4年、资源型城市转型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成绩四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郑州都市圈纳入全国重点培育名单,印发实施郑焦一体化和郑新产业带、许港产业带等发展规划,郑汴焦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行。
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完成第二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创建,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55项。乡村振兴实现新发展。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21条措施,35个安置区全部建成,30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基本完成。
成绩五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6项,省市县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零跑腿、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到93.4%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
高水平开放提质升级。启动自贸试验区2.0版建设,郑州片区被评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园区。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深化“四路协同”,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同比增长10%,中欧班列(郑州)开行班次、货值同比分别增长37.57%、41.22%,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药品进口试点获批建设。
成绩六
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有序开展。30%的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节能降碳改造。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5%、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12月31日,全省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7.2%、13.5%,优良天数256天,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国家考核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
成绩七
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就业增收形势稳定向好。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6.0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返乡下乡创业19.23万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61亿元。预计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超过571所,义务教育“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郑州市、宇通客车“一城一企”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企业。
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新建2027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月人均不低于570元、355元提高到不低于590元、377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39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2022有挑战更有机遇报告指出,2022年内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但也要看到,我省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基础和条件。全年将着力抓好9个方面重点工作:
任务一
扩需求强实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滚动实施补短板“982”工程,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方面,推动64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新建5G基站4万个、各类充电桩3万个以上、智能化示范煤矿5个以上。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方面,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公里、总里程达到8000公里以上,推动郑济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开通运营,开工建设京港台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平漂周高铁、呼南高铁焦洛平段。产业转型方面,争取技改投资年度增长20%以上;全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100万平方米。灾后重建方面,汛前基本完成水库、河道、水闸、蓄滞洪区等11类水毁水利工程修复。
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实行开发区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全承诺、拿地即开工”极简审批模式。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大力发展新零售、“直播带货”“网红经济”,打造线上线下时尚消费新高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力争市场主体规模突破1000万户,新增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25户、上市企业20户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0户。
任务二
抓产业促转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芯屏网端器”产业生态圈,力争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优化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1~2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洛郑汴濮“氢能走廊”。大力发展“区块链+”新型业态;探索开展量子安全政务、量子安全财政支付等创新应用。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培育全国领军型、特色标杆型、新兴成长型物流企业各10家。
推进数字化转型。争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选择10个重点领域建设10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建设10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50个智能车间、15个左右工业互联网平台和10个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以上。
任务三
聚资源优生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搭建创新载体平台。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三合一”。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春笋”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6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100家。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等人才培育工程,新建20家中原学者工作站,培育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150人。
任务四
强中心稳县域,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引领带动。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编制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持续放宽郑州中心城市落户限制。支持洛阳打造万亿级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
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加快郑州都市圈提级扩能,建成郑许市域铁路,开工建设都市圈轨道交通S2线贾鲁河至登封段、郑开城际改造及开封古城段,加快“1+8”城市融合发展步伐。
任务五
稳粮食促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亿亩。新建高标准农田756万亩,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10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6%。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
任务六
搭平台拓通道,塑造制度型开放新优势
提升开放平台功能。主动对标RCEP经贸规则,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强化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开放龙头作用,加快9个功能性口岸建设。
推动“四条丝绸之路”融合并进。建设提质“空中丝绸之路”,推动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到2700万人次、77万吨。完善提升“陆上丝绸之路”,力争中欧班列开行2600班次、国际线路达到13条。创新提标“网上丝绸之路”,推动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落地运营,全年新增20家海外仓。联动提效“海上丝绸之路”,常态化运行郑州至天津、连云港、宁波、上海等地铁海联运班列。
任务七
推改革优环境,有效释放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4种方式推进526个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任务,全面实行涉企证照电子化。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创建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区)。支持社会资本依法进入金融、教育、市政等领域,确保“非禁即入”落实落地。完善落实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任务八
强保护抓治理,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沿黄生态廊道提质工程,完成9000亩湿地修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矿区生态环境“3+1”综合治理,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新建10个生态环境友好型静脉产业园,推动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5.8万吨/日以上。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50万千瓦以上,引入省外清洁电力700亿千瓦时。新培育60家绿色工厂、20家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绿色园区。新增2条进企入园铁路专用线,促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任务九
兜底线惠民生,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稳定和扩大就业。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力争全年完成300万人次技能培训,新增技能人才240万人。持续实施“凤归中原”回归创业工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返乡创业15万人。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组建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培育10个左右特色骨干学科(群),聚焦产业需求组建50个左右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行业学院;新增100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完善提升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每个街道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每个社区有1处养老服务场所。
本报记者 侯爱敏
头条 22-01-21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