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我市将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8%。
到203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8%
《方案》提出2025年目标: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8%。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机制体制、条件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到203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8%。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着力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开放合作等五项基础工程,推动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全面创新,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十四五”期间培养4万名高质量技校毕业生
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广泛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跨学科探究活动,探索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引进优质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深入开展校园科技节、专家进校园、少年科学院、高校科学营、研学旅行等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学教育活动,促进校内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效衔接。每年在全市范围内评比10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1万名骨干教师、建设20个左右高质量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十四五”期间培训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1000名,打造50个“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示范案例。
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乡村培训机构建设,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建设10个特色专业、3—5个专业群,打造5所农业标准化学校、5所田间学校。“十四五”期间,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1万人次,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名。推进涉农区县“三长制”建设,开展县(区)、镇(街办)、村(社区)三级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智慧园1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20个、科技小院15个,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服务“三农”。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帮助农村妇女在生产生活中感受创造美、享受美的生活乐趣。
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在产业工人中大力宣传新发展理念,开展“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选树劳模工匠先进典型。开展全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评选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产业工人展示创新成果。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以创新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广泛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国有企业青年创新创效大赛、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方法大赛、“五小”竞赛、“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线工程师创新方法培训、先进操作(工作)法总结命名推广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四五”期间,培养4万名高质量技校毕业生。实施职工书屋“百千万”提质工程,开展职工读书会和职工家庭读书会活动。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培训农民工10万人次。
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广泛宣传“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推进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基地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智能信息、应急处置、反诈骗等专题科普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养老服务人才科普培训行动,在养老院院长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中增加卫生、保健相关科普知识。开发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各种科普资源,推进科普内容适老化改造。健全完善“银发人才”信息库。
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科学素质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养课程体系建设。运用好“学习强国”“科普中国”“学E西安”等平台,创新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教育培训。不断优化完善公务员选拔机制,在市级机关公务员公开遴选笔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
每年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00场以上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科技人才、科技载体、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等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服务体系。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将项目研究成果改编为科普读物。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推动将科普工作纳入创新示范县创建工程及丝路科创中心建设之中,打造体现西安地域特色的“国防科普”“航天科普”和“生态科普”。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开展科普工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将大型实验室、科研设施设备转化为科普设备和科普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实施健康西安17项行动,推进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推动建立扶持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大力宣传、推广、奖励优秀科普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创新科普方式方法,推动科普多元合作,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推进实施“互联网+科普”,推动“科普中国”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依托科普e站、电子科普平台网络等载体,加强与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
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建设科技馆,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结合实际建设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场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对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运行经费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的科普场馆、展览馆、标本室、陈列室、天文台、野外台站、实验室、生产设施等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常态、定期、公益开放,鼓励经营性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优惠开放。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依托自身资源打造特色科普教育基地。整合优化全市科普资源,挖掘其科研、展教、体验功能,探索成立科普教育基地联盟,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学科、不同区域,推出经典“科普游”线路,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推介活动。
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将各类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纳入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市、区(县)科普资源统筹、多级联动协作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文化设施等建设科普阵地,面向基层开展科技志愿服务、主题科普活动等科普服务,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每年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00场以上。“十四五”期间创建3个科普示范县(区)。
实施科学素质开放合作工程。实施“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服务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点品牌项目。实施“一带一路”青少年交流计划,打造西安丝路青年交流品牌。组织开展“高端人才西安行”“留学回国人才招聘节”等活动,引导海外人才智力集聚。积极邀请国际(港澳台)科技代表团前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聚焦产业发展、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问题研究交流。
此外,将全民科学素质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有效衔接,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建立健全科普人才引育、使用、激励机制。建立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科普经费增长机制,并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端)
头条 22-04-14
头条 22-04-14
头条 22-04-14
头条 22-04-14
头条 22-04-14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
头条 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