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郑州6月13日电 题:半亩灾田的“倔强”生长
新华社记者刘金辉、马意翀
豫北晚播小麦这几日收得正紧,70岁的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农民杨金顺高兴得合不拢嘴,他的7亩半小麦获得了大丰收,他去年用钉耙翻出来的半亩地也收获颇丰,然而这片地在去年7月下旬却是一片汪洋。
杨金顺在自家地里看小麦长势。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去年7月下旬的豫北洪灾,涉及浚县的5个蓄滞洪区全部启用,近60万人受灾。“当时地里的水已到大腿深,玉米全部绝收,地里的积水到10月份才排完。晾晒到11月初,拖拉机才能进地里犁地。”杨金顺说。
然而杨金顺家有半亩地处于一大块地的边沿,旁边洼地里的水还没干涸,所以这块地特别湿,拖拉机进不去。
这半亩地是翻还是不翻呢?不翻,直接撒上麦种,不知道会长出来多少。翻,只能用钉耙人工翻,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两口在家,而杨金顺的左腿还有残疾,不能弯曲。
“儿子电话里说,别管了,只有半亩地,不种也不耽误啥。我思来想去,还是得翻,我是挨过饿的人,我能看着这半亩地荒了?!不管咋样,翻一遍还是好,种上了就会有收获,自己吃还是够的。”杨金顺说。
农时不等人啊!于是,老两口用三齿钉耙翻一会儿,歇一会儿,再接着翻,花了大半天时间才把这半亩地翻完。晾晒半个月后种上了小麦,比往年晚种了一个多月。由于这片麦苗比较弱,杨金顺像对待宝贝一样精心地呵护它们,浇水、施肥、打农药都进行了两次。
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小河镇亮马台村,一台收割机在麦田作业。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资料图】
“半亩田可能在许多人眼里不算什么,但老杨两口子真是惜地如金,70岁了,还拖着残疾的左腿翻地,这是对土地有真感情,这也表现出老百姓在大灾面前的那股韧劲和倔强。”浚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董文全说。
“总算功夫没白费,今年这收成多好,我家7亩半小麦,卖了15000多块钱。”杨金顺笑着说。
收割机割完小麦后,杨金顺老两口又在地里走了一遍,把一些遗落在地的麦穗捡回家,用棍子把麦粒打出来。
杨金顺老伴儿赵金爱把遗落在地里的麦穗捡回家,用棍子把麦粒打出来。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去年9月,浚县的洪水退去后,为了尽快排出农田里的积水,当地政府组织挖掘机和村民在田地里挖沟排水,到10月初,大部分田地里的积水排完了,但还得晾晒。
“去年浚县小麦普遍晚播20天以上,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轻晚播的影响。在播种期,选用晚播品种,加大播种量;在返青期,我们发起‘弱苗转壮’行动,成立了11个专家服务队指导农民浇水、施肥;在小麦拔节孕穗期,我们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在小麦灌浆期,我们紧紧围绕‘一喷三防’,利用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防病、防虫、防干热风。”董文全说,“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田地从去年的‘一片汪洋’变为今天的‘遍地金黄’,全县小麦产量比预期好得多。”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11日17时,河南省已收获小麦8390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8%。其中,鹤壁市已收获小麦106万亩。
【责任编辑:张樵苏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3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2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1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10
头条 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