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洛阳网】
最近,家住西工区的尹万通正忙着手写家风家训。过两天,他计划将这一封封带着墨香的家风信笺寄给生活在西安、广州等地的亲友。
86岁的尹万通与老伴儿万崇菊同龄,俩人当了一辈子教师。从师风到家风,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
(相关资料图)
俩人是初中校友,成为教师教书育人
尹万通和万崇菊是伊川人,俩人是初中校友,因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而相识。从结为夫妻到共赴三尺讲台,再到退休闲赋在家,俩人已携手走过60多个春秋。
20世纪60年代,尹万通到开封读师范类学校,随后被分配到巩义教书,其老伴儿万崇菊为了照顾家人,留在家乡伊川,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从伊川到巩义,现在开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到了,而在那个年代,尹万通回趟老家,却需要一天的时间。就是在那个聚少离多的年代,俩人坚守岗位,教书育人。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尹万通先后在巩义、伊川等多地任教,主要教语文、政治等学科。“我老伴儿最辛苦,当时农村师资力量有限,她教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和音乐,几乎是包班带学生。”尹万通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已离开三尺讲台20多年,但每到逢年过节,这对教师夫妇家里,仍有不忘师恩的学生登门看望。记者看到,尹万通珍藏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这是毕业50周年的学生在2018年聚会时,专程为他举办生日会的合影留念。
“我的学生现在也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还花心思表演节目,让我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校园。”回忆起当时的一幕,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
受他们影响,7个孩子有仨是教育工作者
“父母最常说的话是以教兴业,让我们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耳濡目染之下,我选择了和他们一样的职业。”尹万通的二女儿尹女士说,家是人间烟火气最浓的地方,父母用书香渲染,让家成了育人的摇篮,家里兄弟姐妹7人,其中有仨是教育工作者。
“母亲最让我敬佩的地方,是她的时间管理观念。”尹女士说,因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养育子女的重任落在母亲肩上。当年,她的母亲白天教书,晚上织布,既要照顾家中老小,还要下地干活。
“农忙时节,母亲带着我们在小院里剥玉米,月光下,她边干活边讲故事,有岳母刺字、司马光砸缸等,我们听得入迷。”尹女士说,因母亲精力实在有限,无法照顾家中所有的孩子,就出现了弟弟妹妹早早进入学校,跟着哥哥旁听成为“编外学生”的现象。
当年,在外工作的尹万通每次回乡探亲,给孩子们带得最多的不是糖果、新衣服,而是书和学习资料,其间,他还不忘给孩子们辅导作文。或许是书香家庭的缘故,村里的人都很敬重尹万通夫妇。
[1]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6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5
头条 22-07-24
头条 22-07-24
头条 22-07-24
头条 22-07-24
头条 22-07-24
头条 22-07-24
头条 22-07-24
头条 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