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源:鹤壁公安心服务】
“读了很多书,也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似乎表示无论自我探索多深刻,领悟多彻底,该来的还是会来,生活还是老样子、没变化。从自体心理学的维度,这个问题与“功能性客体的内化”和“自体微结构建立”这两个主题相关,就是在我们精神心灵“生长出”一些功能性结构用来取代原先有他人支持才能拥有的能力。如恐惧中需要有人陪伴,发展到独处时,自己具有安抚自己的能力。这样功能性结构的产生过程,我们称之为心灵修通的过程。 为何读书和学习过程中的领悟无法带来生活的根本性变化呢,因为一次性领悟的本身只是松动了你固有的某些心理模式或体系,拓展一些可以容纳新体验的心灵空间,是修通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或者更明确说是第一步,因为有了该领悟,在意识层面你产生“换种方式试一下”的念头和冲动,但领悟不等于治愈或修通。 个体单纯的领悟,只是对其病理性模式的了解,收获新知识,但是这种领悟大多是较为粗糙的“黑盒”,模糊地知道“是那样”,但是究竟“黑盒”里面是什么,往往不得而知,而真正的修通需要个体去回顾“领悟”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和听课中,突然领悟到自己“时常拖延”的动力可能源自于“完美主义”,而“完美主义”的背后可能源自于“恐惧”,并为这样的新发现而感到欣喜和兴奋,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当然这样的领悟会让该个体感觉好一些,获得对自己更多一些的掌控力,但是仍然没有达到他所期待的程度。 而修通的过程就是沿着领悟所指向的“恐惧” 或者“害怕”开始,这就关联着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觉察和觉知,因为这些感受并非产生于“领悟”所在的意识层面,而是在无意识/潜意识层面,如果个体缺乏消化该情绪的结构化功能,那么屏蔽和隔离该情绪的防御机制必将在无意识层面发生,“迟来一步”的意识根本来不及参与。所以如果该发生的过程如果无法被细致地分解与逐级消化,修通也无从谈起。
参与过心理咨询的人,常会听到咨询师这样的反馈:“你刚刚强调了这个词两次,这个词让你想起什么”、“你叹了一口气,是想到了什么”、“经常一说到你父亲,你就转变了话题”…. 咨询师的存在就是承担来访者缺失或者匮乏的“觉察性自我”功能,去捕捉那些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状态,关联着被屏蔽或者隔离的情绪。 脱离了这个外化的功能性结构,个体是难以觉知整个发生,自然调整和修通也无法发生。再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和觉察反复过程,个体的意识会渐渐提升对这些过程的注意,最终个体获得该项结构化功能,我们称之为“内化咨询师功能”的过程,这时候个体可以脱离咨询师的帮助,而进入对行为,甚至情绪的自我觉察的状态。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进入对情绪和情感的觉察与觉知…. 随着一步一步细致的分解和体验,修通就有机会在这个过程出现。
读书会带来领悟,而修通则需要通过专业的关系才能发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头条 22-08-11
头条 22-08-11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10
头条 22-08-09
头条 22-08-09
头条 22-08-09
头条 22-08-09
头条 22-08-09
头条 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