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四五”期末,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0家、科技型企业达20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亿元……8月15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了郑州市“十四五”的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个
到“十四五”期末,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郑州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新跨越,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夯实原始创新基础。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实现新突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个,基础研究水平显著增强,在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
创新体系效能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0家,科技型企业达20000家,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更具效率,产业创新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在优势产业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
《规划》里的这些要点值得关注
支持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在郑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重塑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打造国家实验室“储备力量”。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网络空间先进防御、极端材料、动物免疫等领域,鼓励高校院所谋划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及仪器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
支持郑州大学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鼓励高校院所牵头谋划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成功落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
打造高能级特色创新平台。在隧道掘进装备、超硬材料、作物育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领域,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平台。加快推动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MEMS)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黄河水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华为、阿里等行业龙头企业在郑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围绕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10个新兴产业链、装备制造等5个传统产业链,共建以应用为导向、与产业配套的行业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衔接。
鼓励河南工业大学等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优势特色学科
深入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推动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支持科研院所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允许科研院所自主聘用内设机构负责人。
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支持高校建设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扩大硕士、博士招生规模,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硕士、博士,实施“青年创业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实训基地、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基地,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实施好“数字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对未能纳入“郑州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的,采取积分评价方式,依据能力素质、紧缺指数、薪酬水平等指标择优认定,根据认定结果提供相应层级的薪酬补贴。
打造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
鼓励开展多元创业,夯实创新企业后备力量。聚焦科技创业,建立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在研发早期的合作机制,引导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海外归国人员、企业科研人员带技术成果在郑创业,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科学理性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挖掘培育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应评尽评、应入进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万家培育计划,持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的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推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加大对企业的科技金融、产学研、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打造一批专业领域突出、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
培育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科学家及科研团队交流合作,引进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发挥平台优势,有效整合行业资源,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优化完善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管理办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的管理体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推行“研究院+运营公司”建设运营模式,进一步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
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等在郑落地
强化战略性科技资源承载能力。以自创区为引领,以中原科技城为带动,沿黄河生态走廊,串联智能传感谷、金水科教园区、智慧岛、鲲鹏小镇等关键创新节点,聚焦创新研发、产业孵化、教育科研、科技服务等功能,打造沿黄科创带。以沿黄科创带作为“十四五”时期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布局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主要承载区,优先布局符合郑州市创新发展需求的重大产业项目、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在郑落地。主动争取河南省委、省政府支持,在适当时机设立沿黄科创带开发建设协调机构,统筹推动沿黄科创带建设,协调全市优质科创要素重点布局。
(据郑州市政府网站)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2
头条 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