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从哪里发端,兴于何处?今年7月,在《求是》杂志上,河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作为地方博物馆代表围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表了系列文章。
中华文明为何是“多元一体”的?中原文明、三星堆文明、良渚文明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影响?
9月19日起,河南日报·顶端新闻联合浙报集团·天目新闻、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共同推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我们的五千年”大型融媒直播活动,馆长们带领观众分别走进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让观众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9月22日下午,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做客“顶端无界”文化沙龙。在馆长们妙语连珠中,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愈发清晰。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主根脉
百年前,考古学家在仰韶掘下第一铲,就此拉开了关于中华文明起源讨论的大幕。
在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看来,《求是》杂志之所以选择这三家博物馆,正因为三家馆藏文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多个区域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5800年前,长期生活在陕西、河南之间黄河峡谷地带的庙底沟先民,创造出了庙底沟文化。庙底沟文化以豫西为中心,向外辐射影响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彩陶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文化大整合。庙底沟文化核心区所在区域还逐渐成为中国历史演进的最中心地区。
以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伴有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在黄河中游地区接连诞生,表明在5300年前,在河南中部地区已形成早期文明。二里头遗址重要成果接连被发现,表明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具有广域王权国家性质的都城在此奠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对国家的认同。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以“重瓣花朵”形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中心位置在中原,好比花心。围绕中心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文化区,就好比内圈的花瓣。在这一圈花瓣的外面还有很多文化区,花心与内圈花瓣、外圈花瓣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整体,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
良渚文化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介绍说,四代考古人历经80多年的发掘,证明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太湖流域曾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在良渚古城外围,建有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统。“良渚水利系统不仅有灌溉、防洪的作用,还能起到调水功能,因此相比世界其他流域古文明,良渚水利系统更像是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马东峰说。
据估算,营建良渚古城的宫殿、城墙和水坝所需土石方总量达1000余万方,需要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庞大的社会劳动力和物质资源,如果没有国家形态的权力和能力是很难实现的。良渚古城的营建和使用,证明了良渚已经具有权力中心、政治中心。
马东峰说,良渚文化在中华古代都城建设中起到了源头或引领的作用,良渚的一些重要文明元素融入中华文明的根脉,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星堆文化是区域性文明代表
在“馆长逛馆”直播中,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展示了三星堆博物馆馆藏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嵌绿松石铜牌饰、陶盉等文物。造型奇特的文物,展现了古蜀人丰富想象力和精湛手工业技术的完美结合。
三星堆出土器物造型独特,但与国内其他很多地区文明元素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铜牌饰、陶盉都是中原夏文化的典型器物,三星堆早期的陶盉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盉,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三星堆的龙虎尊与河南安阳殷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玉锥形器、玉琮等带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特点。
雷雨认为,三星堆代表的是区域性文明,是众多区域文明中发展程度最高、最为独特的一支。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原的文化因素。三星堆的发现,让中华文明在商代晚期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进一步阐释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蜀人对外来文化元素有很多吸收。”雷雨说。
在甲骨文之外,良渚和三星堆有可能找到文字吗?
120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沉睡千年的甲骨文走进人们的视野,直到目前,甲骨文依然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
和殷墟同时期的三星堆、5000年前的良渚古国,能否找到文字?
考古人在良渚寻找文字的脚步从未停下,甚至从文物上提取了600多个已出现的刻画符号进行研究讨论,但始终无法认定为成熟的文字。马东峰认为,良渚古国的大型工程需要调动管理成千上万劳动力,不靠文字来记录,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他推测,在江南潮湿的环境中,很多载体无法保存,因此导致良渚文字遗失也是有可能的。
雷雨相信三星堆一定有文字,只不过人们还没有找到。在他看来,三星堆年代相对较晚,且和中原地区晚商殷墟关系极为密切,到了金沙时期甚至学会了龟甲占卜,没有文字有些“说不过去”。他推测,有可能先民把文字记录在有机物上,但没能保存下来。
在张得水看来,从起源上来讲,殷墟发现甲骨文,说明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之前,一定存在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在更早的仰韶文化各地区都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龙山文化各地区包括石家河文化也都发现了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和文字有没有关系?还有待研究。
不过,正如从事古文字与古代文明方向研究的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先生所说:“今天看来,中华文字的起源与演进过程并不是一条单纯的主线,发明文字的人物也远远不止一个仓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 实习生 陈正洋/文 受访者供图)
头条 22-09-27
头条 22-09-27
头条 22-09-27
头条 22-09-27
头条 22-09-27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6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5
头条 22-09-24
头条 22-09-24
头条 2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