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安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安阳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安阳市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地位初步确立,物流枢纽城市的地位更加巩固,系统完备、创新引领、协同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
规划还划出这些工作重点:
➤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支持安阳钢铁集团现货交易中心做大做强,建设期货要素产业园,积极开展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战略合作,争取在安阳设立小麦等大宗商品交割仓,形成郑州商品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万庄基地,努力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支持文峰区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北关区国药控股安阳物流中心改建项目、内黄果蔬城冷链二期项目、滑县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冷链物流项目、北关区沃森冷链提升项目,建设完善一批城区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节点。
➤支持内黄、滑县等优势产区在产地推广产品预冷,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配送中心,推广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构建贯穿运输、分销、零售各环节的全程冷链。
➤加大物流项目招商力度,引进国际性影响力大的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区域总部、快递区域总部等进驻。
➤力争到2025年,引进一批具有全球供应链资源整合和调配能力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以及总部型物流企业,推动钢材、化肥等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在安阳集聚。
➤争取多式联运相关国际组织或专业组织区域性总部或中国区(大中华区)分支机构落户安阳。
➤鼓励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形式整合物流资源,扩大规模,在各物流领域和各重点物流环节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综合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
➤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建成沿太行高速公路、鹤壁至辉县高速公路、安阳至罗山高速公路、安阳至新乡高速公路安阳段、濮阳至卫辉高速公路滑县段,实施内黄至林州高速公路、内黄至鹤壁高速公路安洛至京港澳段,构建“五纵六横”的高速公路网格局,提升东西和南北向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强化安阳作为中原经济区连接京津冀地区的桥头堡作用,扩大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开放程度。
➤加速推进安阳机场和航空产业园、物流园区建设,打造豫北地区空中走廊,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探索开辟航空运输通道,增加航空物流比重。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专营机构、事业部或特色分支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倾斜。
➤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发起设立或参股民营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推动国有企业设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
➤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为企业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供融资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物流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加强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建立供应链核心企业名单,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应收账款融资、存货、仓单、订单、预付款融资等现代供应链金融服务。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信豫链”等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在线确认债权债务,便利中小企业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便利的供应链票据贴现融资服务。鼓励保险机构稳妥发展各类信用保证保险,创新更多适应供应链金融特点的保险产品。
➤支持物流枢纽、冷链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鼓励物流企业主动对接中介机构,发行合适的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物流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发挥“信豫融”等各类融资服务平台作用,推广“信易贷”模式。建立健全流通领域保险、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合理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建立流通领域融资项目库,梳理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等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
➤引导和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流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工作有效开展,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该制度尽快开展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业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全文如下:
安阳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加快产业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的关键时期。建设有机衔接、系统完备、创新引领、协同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安阳市国民经济更大范围、更有效率、更高水平循环畅通,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一个重返、六个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在推动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发展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商贸、物流、交通等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不断减少政府对流通领域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完善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等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推进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清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提升商事服务水平,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基本形成,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持续改善。
2.商贸流通稳步发展。加快城市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专业市场建设,涌现出一批大型商贸领军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成6个县域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建设,完善商贸流通业态,商贸流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15年的675.5亿元到2020年的856.4亿元,年增增长4.9%。
3.现代物流稳健发展。围绕“流通升级”发展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狠抓项目落实,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25.6亿元,公路货物运输量1.3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21.9亿吨公里。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项目,优化全市运输结构。2020年,铁路货运量为3360.28万吨,其中发送846.18万吨,到达2514.1万吨。着力提升城市货运配送服务水平,截止2020年,已经形成4家干支衔接型物流园区、9个标准化分拨中心、1200多个末端配送点和16家货运配送企业为主体的集约高效的城市配送网络。
4.流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二纵一横”铁路枢纽、“二纵二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三纵二横一联”国道干线和“五纵四横四联”省道干线路网,农村公路发展实现新突破。截至2020年底,全市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农村公路总里程分别达274.4公里、291公里、1421公里、11278公里。2018年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万庄公铁物流园和林州大通物流园牵头的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为河南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汤阴县现代公铁口岸物流园、内黄果蔬城跻身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
5.现代流通转型速度加快。夯实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点产品冷链网络和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实施冷链物流十大工程。截止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链条完整、设施先进、标准健全、服务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建成250个社区快递综合服务站、500个快递物流农村公共取送点,全市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规模稳步扩大,2020年,全市邮政行业快递业务量达到11275.76万件,比2015年增长八倍多。加快电商物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电商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引进电商物流龙头企业,培育省级以上和市级示范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园区的“三进工程”,全市电子商务呈现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8.7亿元。
6.金融信用支撑不断增强。建立由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类投资政策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与开发模式相匹配的投融资方案,探索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众筹众创等新型融资模式,流通业融资服务进一步优化,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深化现代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全市商务领域统一的信用分级管理,加快构建差异化监管模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信用信息目录,建立和发布企业守信红榜和失信黑榜。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与全省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
第二节 面临机遇
1.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现代流通更高水平支撑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扩大市场交易,不但可推动区域分工深化和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大国经济纵深优势,实现跨区域良性循环,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城乡协调发展,而且可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衔接,更好发挥我国完整产业体系集成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上升为重要战略任务。
2.“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战略深入推进。全省持续推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一批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获批实施,为全市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将安阳列入127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同时,我市也是全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城市。
第三节 主要挑战
1.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国内和国外蔓延,其影响广泛深远。同时,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不高,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偏低,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短板。内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为我市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2.较为薄弱的发展基础。我市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内贸流通改革不够快,社会消费能力不强,消费积极性不高;传统商贸亟待转型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还较落后,流通主体竞争力不足;流通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仍然突出,资源要素流而不留现象突出,国际物流、专业物流和应急物流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流通先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流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流通领域信用建设成果应用不充分,商贸流通领域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制约现代流通体系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综合来看,我市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新优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锚定“两个确保”,紧扣“十大战略”,聚焦持续打造“三区五中心”,着眼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强化交通运输、金融和信用三方面支撑,形成“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总体发展框架,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全面塑造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效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消除竞争壁垒,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流通市场。
2.创新驱动、低碳发展。加快流通领域科技赋能步伐,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大力培育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整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培育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和标准,发展绿色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体系绿色集约发展水平。
3.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统筹城乡区域现代流通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城乡现代流通体系协同发展。协同推进流通基础设施优化布局、流通业态创新、流通主体提质、流通环境优化,推动现代流通业与农业、制造业联动发展,促进现代流通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4.适度超前,安全发展。遵循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谋划、适度超前、有序规划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应急保供能力,增强现代流通体系韧性,强化现代流通体系抗冲击能力,保障战略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市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地位初步确立,物流枢纽城市的地位更加巩固,系统完备、创新引领、协同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国内外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市场主体更具活力,交通承载能力和金融信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明显提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
展望2035年,建成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开放立体、竞争有序、协调融合、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流通智慧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流通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流通主体,流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流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章 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实施全国统一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便利市场准入和退出、打通经济循环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等,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一节 推进市场化改革
1.推进重点领域市场化进程。推动大型流通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配合推进铁路、邮政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严格执行流通领域数据资源确权、交易、应用等规则,规范流通数据资源采集、传输、链接,培育流通数据交易平台,健全数据市场化配置。
2.落实商贸流通规则和标准。严格落实符合国情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加大流通领域规则标准实施应用力度,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引导产业技术联盟率先推广,支持骨干核心企业示范引领。积极落实商品命名、编码、计量等规则和规格、品级等标准,推动流通领域基础设施、载运工具、集装设备、票证单据、作业规范等标准的应用。
3.完善现代物流标准规范体系。鼓励多式联运市场经营主体与装备制造企业联动发展,共同研发推广车辆、集装箱等专业化联运装备,完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制定一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积极推进货车车型标准化,严格落实货运车辆、标准化托盘和包装基础模数等国家标准。
第二节 便利市场主体进出
1.落实市场准入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取消各县(市、区)和各部门自行发布流通领域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维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依法开展流通领域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工作,落实流通领域融合发展业态的登记注册管理制度。优化“一网通办”、“一窗办成”业务流程,推进流通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商事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幅削减流通领域行政许可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加快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加快推进运输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推动线上办理签注。
2.落实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探索简化普通注销程序,提高注销登记制度的便利程度,加大技术平台投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或取消现场办理环节,大幅降低市场主体退出的交易成本。落实市场主体强制退出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因经营异常、违法失信而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强制退出。提高市场主体清算效率,推进公司解散清算与破产清算程序的有效衔接。
第三节 落实公平竞争制度
1.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坚持对流通领域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及时清理废除流通领域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探索制定流通领域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规范审查程序,压实政策制定机关审查主体责任,杜绝出台不利微观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取消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违规变相要求和歧视性做法,破除各种“玻璃门”,打破隐形市场壁垒。持续清理流通领域招标采购中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在制定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规则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核。
2.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流通领域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分析市场结构,依法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点查处市场混淆、虚假宣传、商业贿赂等线下和电商平台限制竞争、网络“刷单炒信”、网络售假、网络传销等线上不正当竞争行为。配合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良性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建立健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合规自律机制,促进流通企业合规管理。实施流通领域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反垄断审查制度,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强化垄断风险识别、预警、防范。对流通领域市场主体、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领域,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保障公平竞争。
3.维护市场秩序。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特征、基础设施现状等市情,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建设项目,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禁止“小而全”的自我循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黄牛带车”、暴力抗法、干扰执法等违法行为。依托“12315”投诉举报平台,加强对车辆通行、停车服务、道路救援等领域收费行为的监管,规范道路货运市场收费行为。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收费项目,探索建立收费行为规则和指南。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公示制度,强化日常检查,依法查处强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超标准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章 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立足服务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完善商贸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推动商贸流通转型升级和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中心。
第一节 完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
1.加快发展现代商贸。围绕建设服务豫北、辐射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以特色商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为重点,加快传统商贸服务改造提升,推动纺织服装、钢材交易、建材家居、农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商贸体系。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支持安阳钢铁集团现货交易中心做大做强,建设期货要素产业园,积极开展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战略合作,争取在安阳设立小麦等大宗商品交割仓,形成郑州商品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万庄基地,努力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2.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鼓励商品交易市场与实体商业、电商平台加强渠道对接,推动耐用消费品市场加快“互联网+”应用,完善商品购买、使用、维修、保养、报废等全周期服务,全面提升智慧消费体验。鼓励快速消费品市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创意研发+工业设计+会展博览”等多业态跨界融合模式。在农产品主产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交易中心),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和标准化水平,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畅通供需渠道,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加快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创新发展“物流+贸易+金融”模式,构建集仓储、加工、多式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交易集散中心。加快商品市场5G网络、智慧终端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
3.完善城乡商贸网络。加快城市核心商圈转型发展,推进现有商务中心、特色街区提档升级,鼓励商业实体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建设一批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打造具有跨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新型消费中心。推动城市记忆、文化片段、生活场景、商业空间有机融合,打造彰显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街区和聚拢消费人气的网红打卡地。结合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加快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模式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数字商贸新业态,拓展丰富消费场景。开发一批有安阳特色的创意产品,提升“安阳印记”产品的知名度。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
4.完善城乡商品流通网络。立足“殷都”品牌和区域交通物流中心,联动鹤壁、濮阳等城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陆港型商贸流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公铁联运型、集散分拨型商贸物流枢纽载体和平台,支持打造大宗商品、电商快递等仓储配送一体化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中心。促进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企业加快对接,大力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提高配送的协同化、规模化和网络化水平。巩固提升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配送车辆,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快递企业在行政村一级设立快递网点,优化快递服务和互联网接入,推动乡镇快递网点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扩大农产品流通。
5.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以渠道下沉为主线,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商业体系,到2025年实现县域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实施乡村供销双促行动,促进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农产品上行,促进工业品、农资等下行,建设县、乡、村三级综合为农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网络购销体系,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电子电商新模式。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林州市、内黄县、安阳县、汤阴县、文峰区、殷都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
专栏1:现代商贸流通提升工程
1.新建一批现代商贸中心。推进文峰区吾悦广场、安阳中深中心、居然之家,北关区柏庄产城融合示范园,龙安区万达广场综合体、商务中心,安阳县国际金融中心、海悦国际大厦、利源广场、首建安阳中心,内黄县万洋国际城市综合体,汤阴县滨河新城、中石化易捷大厦,林州市凤宝大厦、永和伯爵酒店,滑县投资大厦等现代商贸中心建设。
2.培育一批规范化智慧化专业市场。完善万庄期货要素产业园、曲沟铁合金交易中心、欧蓓莎环球港、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安阳国际汽车城、滑县三科智慧农商城等专业市场。
3.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以安阳古都名城保护工程为牵引,创新仓巷街、县前街等特色街区的服务业态,促进城区商贸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餐饮住宿等业态融合发展。推动林州、汤阴、滑县等结合实际,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
4.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推广发展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宅经济等新业态,不断丰富消费体验,释放消费潜力。
第二节 推动商贸流通转型升级
1.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以电商大厦、安阳跨境电商产业园、中部易商谷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模式,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先进制造业结合,加大与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谷歌、苏宁易购、中国网库、慧聪网、世界工厂网、百米生活、云书网、供销e家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力度,全力打造“铁合金现货网”“扁担百百网”“出口易”等本地电商平台,加快培育一批本土骨干电商企业,引进一批境内外知名电商企业,促进线上线下结合、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打造覆盖平台、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加快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文峰区(易商谷)、内黄电商园区、林州电商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安阳童装、安阳食品、安阳农副产品线上线下知名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打造国家级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扶持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物流企业发展,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深化电商扶贫工作实效。
2.加快商贸流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流通企业与京东、腾讯、阿里等网络平台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流通”“互联网+服务”。推动流通企业由传统经营模式向新零售商业模式转变。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鼓励大型超市、实体商店、社区生鲜连锁店等将线下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优化门店服务体验,提高全渠道布局能力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支持生产消费领域平台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在线定制、网络预售、众筹团购等个性化定制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产业链条一体发展。
专栏2:电子商务提升工程
1.推动重点电商平台转型升级。支持安阳电商大厦、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内黄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文峰区中部易商谷电商产业园、北关区母婴电商产业园、安浙百亿级童装产业园、汤阴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内黄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滑县百亿级齿科产业园等重点电商平台转型升级。
2.支持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培育一批直播平台公司、直播孵化公司和主播达人,围绕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齿科材料、特色农产品以及文化旅游、人才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直播+岗位”“直播+旅游”等模式,推动线上新型消费发展。通过直播电商,推动安阳优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3.建设数字商贸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商品市场电子交易结算、公共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交易方式和营销模式,促进数字新基建与商贸、物流等各垂直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推动商贸流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发展。优化布局智能商务终端,推进快递服务站、智能信包箱、无人售货机和智能回收箱等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加强适老型商贸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解决老年人在商贸消费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数字鸿沟”问题。
第三节 推动商贸企业加快发展
1.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大型商贸连锁企业、促进商贸流通大小个体成长为支柱企业,指导相关商贸流通主体参与国家A级物流企业认证、“河南老字号”认定、现代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等,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鼓励万达、印象汇、丹尼斯等商贸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区内传统百货商场向体验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社区化转型,引导区内购物中心、大型百货由商品销售为主转向商品与服务并重,向智能化、多样化的商业综合体转型,探索释放消费新需求、引领消费新模式。
2.支持特色商贸企业和中小微商贸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区域商贸企业提高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水平,深耕本地市场,拓展辐射范围。引导商贸龙头企业向生产、物流配送、金融、网络信息等上下游拓展,加快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区域特色商贸企业做优做精,支持中小微商贸企业抱团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推动老字号企业创新生产工艺、创意设计和商业模式,满足“国潮”消费新需求。到2025年,力争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和若干个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华老字号”“河南老字号”。
第四节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
1.推进外向型经济平台建设。以安阳万庄物流园公用型保税仓为依托,继续完善各项功能,打造安阳市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提高外贸便利化工作水平。加快建设集通关、物流、融资、担保、进出口代理、进出口商品展览展示等为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引进进出口型项目和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积极申建汤阴县农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安阳市北关区纺织服装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持续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和随附单证。进一步压缩海关申报前检验检疫、申报准备等作业时间,推进“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通关改革,优化商品检验模式和转关货物管理。
2.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申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探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模式试点跨省业务合作,完善跨境电商交易、支付、物流、商贸、金融等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优化整合全市跨境电商园区,基本形成跨境电商一中心(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两重心(豫北跨境园区、天翔跨境园区),若干支撑(其他县区园区)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全球速卖通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依托安阳市跨境电商产业园落地“速卖通大学”,联合安阳本地高校、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人才孵化计划;落地“全球速卖通跨境直播基地”,通过视频直播为全球海外买家展示纺织行业企业风采及产品品牌,将安阳纺织服装产品卖向全球。以跨境电商纺织服装产业带等机遇,着力培育通用国际、安阳锻压等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3.发展保税物流。完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口岸功能,加快建设安阳保税物流中心,加强与沿边口岸、沿海港口协同联动,提升国际物流通关效率,常态化运行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打造区域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加快建设集通关、物流、融资、担保、进出口代理、进出口商品展览展示等为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引进进出口型项目和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积极申建汤阴县农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安阳市北关区纺织服装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依托河南万庄安阳物流园公用型保税仓,重点培育保税物流仓储,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业务,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等功能,向申建综合保税区迈进。
4.畅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生态。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搭建出口转内销平台。支持国内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构建高效畅通的国际物流网络、加强数字化改造对接,实现生产端到消费端数字直连。进一步扩大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推进省内消费品、工业品标准与国际先进对标,引导企业统筹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强产品宣传推广和公共服务,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商品生产、采购、营销体系。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探索市场采购贸易进口和外贸经营者在市场采购集聚区内“属地采购申报、异地通关放行”等新模式。建立企业产能合作的项目库,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市意向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招优育强内外贸综合服务主体,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功能完善的内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带动中小微生产企业打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第五章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大力提升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高适配现代流通体系的现代物流服务支撑能力,建设立足豫北、引领全省、链接全国的现代物流强市。
第一节 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1.加快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安阳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功能对接,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物流协同发展,推动物流服务融合互通,打造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网络和协同分工体系。全面融入国家物流枢纽体系,重点依托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强与郑州、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等重要物流枢纽合作互动,提升通道运营组织能力。围绕完善陆路运输通道,依托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等,优化安阳至郑州、商丘砂石敞顶式集装箱运输线路和安阳至云贵川钢材集装箱运输线路,开辟安阳经郑州至欧亚、安阳经北京至欧洲国际陆路运输线路,打造豫晋冀交界区域大宗货物集散中心。以尽快打通空中运输通道为导向,依托安阳民用机场加强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合作,研究开展空空联运,打造安阳-郑州-卢森堡空中走廊,服务高端物流需求。加快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施物流通道互联互通,完善万庄安阳物流园区、林州大通物流园区等综合枢纽功能,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园区、冷链仓储物流集散中心、电商快递物流区域分拨中心等跨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项目,推动各物流枢纽、集散中心、运输节点之间上下联动,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联运配送三大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
2.建设区域物流节点。支持象道物流园与日照港港口形成战略合作,着力打造立足安阳、联动港口、服务华中的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区。加快安阳国际陆港建设,畅通出海通道,稳定开行海铁联运班列,打造区域货物出海集散中心。优化陆向通道,全面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打造区域中欧班列始发地和目的地。开辟空中航线,畅通安阳机场与安濮鹤区域的快速通道,打造区域航空货邮中心。加快林州、滑县等区域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完善全市物流设施网络。积极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加快万庄公铁物流园、大通物流园、安阳豫北铁路物流产业园等公铁衔接型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省示范物流园区,支持内黄果蔬城争创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3.完善城乡物流网络。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完善城区配送网络,鼓励企业在市、县城区优化布局物流配送网点,巩固提升城市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加强城市配送节点和社区配送设施建设,将末端配送设施纳入社区统一管理,推进设施共享共用,构建高效畅通的“物流基地、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四级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县、乡、村共同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覆盖特色优势农产品分级、预冷、包装、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产销密切衔接、利益紧密联结的供应链条。统筹农村商贸流通市场、干线物流、邮政物流、农资配送等资源,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推进“运邮合作”“交邮融合”“客货同网”等协同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开行统仓共配、统一配送、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车”。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4.健全冷链物流设施体系。支持文峰区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北关区国药控股安阳物流中心改建项目、内黄果蔬城冷链二期项目、滑县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冷链物流项目、北关区沃森冷链提升项目,建设完善一批城区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节点。支持内黄、滑县等优势产区在产地推广产品预冷,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配送中心,推广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构建贯穿运输、分销、零售各环节的全程冷链。
5.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融合公路、铁路、航空运输行业管理信息,整合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物流企业等运输服务信息,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交通运输、公安交管、铁路等单位向社会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公共信息,推动行业协会、物流枢纽、骨干企业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鼓励开放枢纽场站、运力调配、班线计划等数据资源,支持建设“互联网+”车货交易平台、网络货运平台等,推动物流供需和运输资源精准对接、有效集成。鼓励货车生产企业按规定对出厂货车安装卫星定位装置,任何单位不得要求货车用户重复安装。落实国家有关货运车辆定位信息服务商收费规定,减轻货运车辆定位信息成本负担。
6.提高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建设,探索仓配一体化、入厂物流、国际供应链、海外协同等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提升覆盖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环节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打造一批跨行业、跨区域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建设一批供应链协同、交易和服务示范平台、示范园区,实施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科研示范项目。
第二节 推动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1.发展智慧物流。依托安阳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加强安阳市城乡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等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供应链体系,鼓励物流企业依托互联网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延伸服务。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前沿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鼓励和支持云仓等共享物流模式、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和分时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发展,探索发展无人机配送等创新模式。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货、车、船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提高物流软件智慧化水平。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开展数字交通发展研究,推进智慧公路试点工程(普通干线公路)建设,加快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积极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加快普及“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的仓库基本技术配置,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结构升级。推广应用智能快(邮)件箱,开展智能快(邮)件箱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专项行动。扩大智慧技术应用范围,完善城市内部各个环节,县、乡、村各个层级的智慧物流体系,推动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2.发展大宗商品物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功能,引导钢材、农资、粮食等大宗商品物流嵌入国家物流枢纽服务系统,推动大宗商品物流以生产企业安排为主的传统模式向安阳枢纽为载体的集约模式转型,促进相关生产企业仓储资源合理配置。推行大宗货物“一口价”运输,严格落实铁路专用线领域收费目录清单和公示制度。落实铁路货运价格和收费管理规定,按规定对货运杂费项目实行减费降费政策
3.发展配送物流。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多节点”的配送体系,推进配送与集中采购、批发分销、网络零售等功能整合,优化网购商品按区域分布式存储,发展集中仓储和共同配送,实现供、销、配、存、运一体化。
4.发展高速铁路物流。加强高速铁路场站功能设施改造升级,强化接卸货、存储、转运等物流功能,完善电商快递分拨、配送服务网络。支持安阳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符合条件的高速铁路场站间探索开行“点对点”高速铁路货运班列、专列,打造高速铁路物流枢纽品牌。推动中铁快运、顺丰、京东、中国邮政等大型物流企业建设与高速铁路物流高效衔接的分拨与配送中心,培育一站式高速铁路快货运营商。
5.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推进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推广使用绿色包材和可循环包装,发展绿色供应链。支持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鼓励企业使用低碳环保配送车型。大力推进快递包装循环化,扩大循环包装应用规模,邮政快递营业网点使用循环中转袋,设置回收再利用装置基本实现全覆盖。
第三节 培育活力充沛现代物流企业
1.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机构。加大物流项目招商力度,引进国际性影响力大的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区域总部、快递区域总部等进驻。力争到2025年,引进一批具有全球供应链资源整合和调配能力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以及总部型物流企业,推动钢材、化肥等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在安阳集聚。争取多式联运相关国际组织或专业组织区域性总部或中国区(大中华区)分支机构落户安阳。
2.做大做强本地物流企业。鼓励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形式整合物流资源,扩大规模,在各物流领域和各重点物流环节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综合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推进“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支持建立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为核心的物流企业联盟,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社会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资源。支持传统物流企业向物流全链条服务商转型,推动铁路运输、网络货运平台等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支持物流企业引进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引导企业和高校建立“产学研”对接机制,建设一批物流“产学研”深度融合实习基地,为物流行业培养输送大批实用人才。
专栏3: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工程
1.物流枢纽建设工程。整合存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加快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工程建设。
2.铁路快运能力建设工程。推进铁路快运物流基地建设,实施铁路场站物流设施改造工程。
3.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工程。推动物流枢纽、龙头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搭建物流信息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实施物流企业协同发展生态构建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4.邮政快递设施建设工程。打造智能高效邮政快递网络,支持推广智能信报箱、智能快件箱。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工程。
第四节 强化供应链创新发展
1.推动“物流+制造业”融合发展。立足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现有优势,依托区域物流资源,围绕制造业物流需求,开展采购供应、库存管理、物料计划、准时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服务,推动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2.促进“物流+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基于安阳市农资集散既有优势,依托万庄公铁物流园,持续拓展农资现货交割交易等业务,推动实现农资生产、供应、交易一体化,服务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依托内黄果蔬城冷链物流园、安阳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园,统筹推进产地预冷、分等分级、初深加工、包装仓储等,提升产地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
3.推进“物流+新兴产业”联动发展。推进邮政、快递业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针对电子产品、医药品单位价值高、时效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安阳民用机场航空物流优势,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创新服务方式,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供高品质、差异化寄递服务,促进供应链产业链融合联动发展。
第五节 加强高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物资需求特点,修订省储备物资名录,加强粮食、能源、抢险救援、救灾救助、医疗用品等物资储备。统筹考虑重点物资需求、产能空间分布,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重点布局灾害易发频发地区,建设一批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结合各类应急储备物资特性,建立与市场高效衔接的轮换机制,确保储备物资常储常新。
2.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分级、分类应急物流预案和响应机制,推进建立航空、铁路、公路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打造协同衔接、快速通达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网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健全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探索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加强与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合作,统筹多方运力,统一协同配送应急物资,提高紧急运输指挥调度能力。支持建设应急物流大数据平台,完善应急物流“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提高应急救援运输效率。
3.提高物流体系抗冲击能力。依托重点物流园区和仓储企业,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空间布局,完善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应急保障功能,建立制度化的应急响应机制和协同机制,打造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物流基地,争创国家应急物流核心枢纽。依托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邮政快递核心枢纽等,推动铁路快运、公路转运、货运包机、通航运输等方式多元替代,强化干线、支线、末端应急物流组织衔接,提高应急物资接取送达效率,提高安阳及周边地区的救灾物资、防疫物资、粮食、医药等应急物流快速响应和保障水平。加快补齐特定领域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规划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应急物资储备项目、九州通应急物资储备项目,提升应急物流水平。
第六章 强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支撑
着眼于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全面增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承载能力。
第一节 提升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1.提升对外交通网络。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建成沿太行高速公路、鹤壁至辉县高速公路、安阳至罗山高速公路、安阳至新乡高速公路安阳段、濮阳至卫辉高速公路滑县段,实施内黄至林州高速公路、内黄至鹤壁高速公路安洛至京港澳段,构建“五纵六横”的高速公路网格局,提升东西和南北向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强化安阳作为中原经济区连接京津冀地区的桥头堡作用,扩大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开放程度。实施普通国省道路况提升行动,畅通大通道、贯通绕城路,全面改善普通干线公路路况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构建“三纵两横一联”国道干线和“五纵四横四联”省道干线路网,大力推进城市路网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外环内网”,提升公路物流运输能力。加速推进安阳机场和航空产业园、物流园区建设,打造豫北地区空中走廊,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探索开辟航空运输通道,增加航空物流比重。
2.提升城乡基础交通网络。统筹城市乡村交通网络整体布局和一体建设、管理与养护。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县乡公路高效衔接,优化进出城道路网络,完善城市外围货运通道布局。全域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公路“通村入组”工程,持续改善路容路貌和路域环境,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优化城市内末端共同配送节点,探索乡、村级运输服务设施多功能综合建设模式,完善城乡交通枢纽体系末端节点布局,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交通支撑水平。
3.优化交通物流网络。加快象道物流园、万庄物流园、安西物流园等物流节点与铁路干线的衔接。完善货运铁路网络,加快推进瓦日铁路安阳西联络线、滑县专用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内黄产业集聚区铁路专用线、林州产业集聚区铁路专用线等产业集聚区与铁路干线的衔接,提升货物发送能力,确保大宗物资及时外运。加快推进市县、直达机场快速路和高速出入口项目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与县域之间便捷畅通。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
第二节 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承载能力
1.发展多式联运。优化联运通道网络,畅通出海、陆路运输大通道,打造多式联运品牌线路。提升万庄安阳公铁物流园、林州大通物流园、安阳象道物流园、武丁物流园等多式联运枢纽服务能力。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积极开展联运提单交单结算业务。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加快推进瓦日铁路、滑县专用铁路、中联熔剂骨料和利源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安阳铁路口岸、万庄公铁联运项目,推进公铁专用线建设,打通公铁多式联运。建设多式联运枢纽节点,实现公铁无缝链接。大力发展综合运输,加快建设多式联运中转设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推动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核心的中转场及无水港、无轨站建设,构建以公铁联运为基础的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体系。推进安阳市构建“网上、陆上、空中、海上”等多位一体的物流枢纽网络,形成陆、空、海协同的多式联运通道。加快普及公路甩挂运输,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及无车承运甩挂等模式发展。探索实行“一票到底”联运服务,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和实时交易,建立健全多式联运规则和全程服务规范。
2.提升通道货运服务能力。提升国家级陆港型货运枢纽服务能级,基本形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双高速”与普速铁路、普通国省干线“双干线”,共同构成多方式、大容量、快速化的复合型干线交通设施配置,提升运输通道对资源配置的系统效率和整体效益。优化通道运输方式和功能结构,在有条件、有需求的主干运输通道推行客货分线,分类完善主干运输通道货运功能,研究布局重载公路、重载车道,重点提升跨省运输通道及大宗货物运输通道通行能力。加快推进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高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
专栏4: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机场网络建设项目:安阳民用机场项目,林州、永和、滑县通用机场项目,安阳东站至安阳机场快速路项目,京港澳安阳机场互通立交项目,汤阴县安阳机场附属工程项目(机场东路及服务区工程)。
2.铁路网络建设项目:郑济高铁安阳段及内黄站项目、郑济高铁滑浚站片区项目,安阳高铁交通枢纽工程,安阳西联络线项目、滑县专用铁路项目、内黄铁路专用线项目、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用线项目、中联熔剂骨料公司铁路专用线项目。
3.公路网络建设项目:沿太行高速安阳段项目、安罗高速原阳至豫冀界项目、内黄至林州高速(含西北旅游高速和东北绕城高速)项目、濮阳至卫辉高速项目、安阳至新乡高速项目;G107京港线安阳境改线新建工程、G230通武线豫冀省界至新张铺段改建工程、G234兴阳线林州境原康到新乡界改建工程等。
第三节 推进交通运输智能低碳发展
1.推动交通运输智能化升级。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与融合,加快推动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网联化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有序推进智慧公路建设,加强建筑信息模型、交通感知网络与公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打造准全天候通行、高速公路动态控制、货车分车道精准管控、车路协同等应用场景。
2.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化发展。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推广应用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发展回收物流,提高逆向物流服务水平。以创建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城市为契机,加快发展城市绿色配送。加强绿色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分拨中心内道路、有顶堆场、仓储、分拣系统、转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在重点物流园区、公用停车场及其他交通和商业设施站点建设各类集中式充换电站和充电桩,保证城市绿色配送顺畅。推广应用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实现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的有机衔接,形成集约高效的城市货运配送组织链条,提升流通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实施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加强城市配送运力调控,科学核定城市配送车辆通行证数量,对新能源货车不限行,布局城市配送车辆专用临时停车位或临时停车港湾。依托现有物流园区,打造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中心和分拨中心。培育专业绿色货运配送企业,推进全市重点商贸企业集中配送、协同配送、共同配送。
第七章 强化现代金融服务支撑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满足流通领域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市场主体融资需要,促进现代流通体系顺畅高效运转。
第一节 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1.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专营机构、事业部或特色分支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倾斜。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发起设立或参股民营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推动国有企业设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为企业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供融资支持。
2.丰富供应链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物流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加强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建立供应链核心企业名单,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应收账款融资、存货、仓单、订单、预付款融资等现代供应链金融服务。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信豫链”等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在线确认债权债务,便利中小企业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便利的供应链票据贴现融资服务。鼓励保险机构稳妥发展各类信用保证保险,创新更多适应供应链金融特点的保险产品。
3.健全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强化金融行业自律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规经营、严控风险。实施信用监管,推动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政务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大力挖掘“数据信用”价值。优化供应链金融监管机制,对供应链金融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监控,强化交易真实性审核和全流程监控,推动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相结合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金融机构事中事后风险管理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相关主体加强信息协同和共享合作,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金融服务效率。
第二节 完善现代金融保障体系
1.提升支付保障能力。持续强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提升支付清算系统业务服务能力、业务连续性和管理水平,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资金正常流转,满足支付需求。健全流通领域的非现金支付框架,完善全环节、全行业支付配套设施,加快上中下游企业间资金线上流动。完善城乡商业设施支付受理环境和服务水平,大力推广移动支付,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新型消费相关支付环境,规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引导平台企业适当降低商户服务费和支付手续费,降低流通交易成本。
2.加强流通领域金融保障。支持物流枢纽、冷链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鼓励物流企业主动对接中介机构,发行合适的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物流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发挥“信豫融”等各类融资服务平台作用,推广“信易贷”模式。建立健全流通领域保险、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合理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建立流通领域融资项目库,梳理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等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发挥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商贸、交通物流、农村流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流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工作有效开展,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该制度尽快开展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业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3.完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引导保险机构继续完善流通领域货物运输等保险服务,丰富对流通环节的保险供给,为流通领域企业提供各类优质保险保障。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开发物流企业融资保证保险产品,为物流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聚焦物流企业在企业财产、货运损失、民事责任等方面的风险保障需求,开发综合保险产品,为物流企业提供综合保障。
专栏5:现代流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培育资本市场。深入实施上市后备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推进方案,加快重点企业上市进程,优化扩容全市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
2.发展普惠金融。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有效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融资难题。深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不断延伸农村金融供应链。
3.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对接省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天使安阳”“金种子”计划,研究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
4.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农资、新能源汽车、钢材、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蔬果等产业龙头企业协同金融机构,利用相关金融工具整合供应链资源,提供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赋能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5.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开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
第八章 强化现代流通信用支撑
建设产品追溯体系,推动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全面营造有利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第一节 加快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1.完善重要产品的追溯体系建设。以国家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为依托,以蔬菜、水果、粮油、畜禽等为重点,形成“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溯源”的全程监管追溯链条。以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保健食品等大众化、高风险食品为重点,督促和指导食品生产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冷链食品、药品全环节追溯体系建设。鼓励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依法依规建立重要产品追溯系统,提供产品溯源等服务。
2.推进追溯体系标准建设。推进相关领域的追溯标准制修订和应用推广工作。健全重要产品追溯数据信息,完善数据信息采集指标、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及编码规则。研究制定重要产品追溯通用性标准,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推进不同追溯体系间的互通互联。
3.拓展追溯体系应用。鼓励流通企业通过追溯体系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充分挖掘追溯数据在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追溯体系建设主体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加大可追溯产品市场推广力度,调动大型流通企业、公共采购主体等主动选用可追溯产品积极性,扩大可追溯产品消费规模。到2025年80%以上的规模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第二节 推进流通信用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流通领域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和告知承诺制,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支持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信用承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健全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库,推动“两库”标签化管理、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落实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多方位汇集,科学运用信用监管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双随机抽查的范围、对象和频次,在流通领域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2.强化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建立全市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精准分类企业信用风险状况,为各个领域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实施差异化监管。根据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实施信用分类管理,落实失信名单制度。完善协同监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警示、惩戒制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切实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格局。对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首次不罚、首次轻罚。
专栏6:现代流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
1.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行动。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生猪、肉牛肉羊、家禽、果蔬、食用菌)、棉花、药品、中药材、有色金属、煤炭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产品追溯信息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有序扩大追溯管理范围,逐步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纳入追溯体系,建立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2.流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行动。依托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和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归集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领域信用信息,完善相关数据库,推动产品生产信息、消费流通信息、质量追溯信息互联互通。
第九章 组织保障
第一节 统筹组织协调
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由市商务局牵头,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作机制。细化各职能部门任务分工,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第二节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强化对流通领域监管、审批等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流通统计制度。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建立市现代流通体系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政策储备,指导规划科学实施。
第三节 加大支持力度
整合市与县(市、区)现有资金渠道,综合运用财政多种方式,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给予支持。鼓励为现代流通领域服务的企业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工作,全方位保障物流用地。优先支持我市承担的国家和省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冷链物流园区、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保障。对未纳入重点保障范围的物流用地,加大“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通过盘活存量、配置增量予以保障。因地制宜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物流设施,提高物流干线网络集疏运能力。
主办:市商务局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5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
头条 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