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从1928年起,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陆续发现殷墟宗庙宫殿区、贵族居住区、王陵区、家族墓地等重要遗迹,已经基本摸清了殷墟的分布范围与结构布局。殷墟总面积在36平方公里左右,1928年至今,发掘面积仍不到总面积的5%。
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在安阳小屯村东北的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总面积约0.65平方千米,勘探发现大小不一的建筑基址近百座,这些大型建筑基址大多为四合院式建筑。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规划宏大,基本上符合宫殿“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筑于夯土台基上,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凹”字形等几种,建筑形制为“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大型夯土建筑群。此外,在洹河北岸还有早于殷墟的“洹北商城”,与传统意义上的殷墟遗址有重叠,总面积约4.7平方千米。宫殿区内现已发现数十处夯土基址,其中规模最大的基址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我国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
这些建筑基址是如何修建的呢?考古人员作了还原:先在殿基下面挖出基础坑,然后以黄土逐层填充并夯实。每层的夯土厚度约为9厘米,夯窝密集。再根据宫殿建筑结构的需要,挖出圆形竖穴柱础坑,放上柱础石和竖上立柱,还发现有用人“奠基”的现象。令人惊叹的是,有些大型宫殿的柱础竟是铜质的。
在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中,殷墟是中华文明溯源的基石。中国考古史上的名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夏鼐等,都在殷墟先后主持或参与发掘,留下历史的背影。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启程的标志:揭开了殷墟的神秘面纱,也拉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序幕,一批早期的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殷墟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并初步形成了中国风格的考古学。
殷墟考古,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史上都是一件大事。一直以来,殷墟都是国际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所以有学者感慨:“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责任编辑:王璐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20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9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
头条 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