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来源:三门峡市人民政府_三门峡要闻】
12月18日,生态环境部推出第13个2022年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地生态修复》。河南省仅此一例。
据了解,作为生态环境部首次组织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征集遴选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层层推荐筛选,40个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优秀案例被入选,案例涉及制度创新、空间保护、生态系统修复、调查监测、监督管理、生物资源利用、公众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8个类型。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秦岭最东端,地处灵宝市境内,总面积15160公顷,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物种基因库和生态保护屏障。境内森林覆盖率81.2%,有种子植物134科、710属、1997种,含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植物13种;有野生动物1302种,其中昆虫类1060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24种、鸟类156种、兽类51种,含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动物27种。
小秦岭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50多年的黄金开采一度对其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016年至2019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矿区治理和生态修复。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集中攻坚,保护区内11家矿权企业全面退出,1017个坑口全部关闭封堵。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期间,共拆除矿山设施1.45万个,累计处理矿渣2586万吨,栽植苗木80.7万株,治理恢复面积143.5万平方米,小秦岭由乱到治、由治变静、由静变绿,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19年,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草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实践”作为全国18个典型案例之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布;2022年,被全国绿化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梯田式”“之字形”方法降坡固渣,在树坑底铺设可降解无纺布固土保墒,采用“两次挖坑、两次覆土”植树方法,成功解决了小秦岭复杂立地条件下生态修复难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全国非煤矿山环境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头条 22-12-20
头条 22-12-20
头条 22-12-20
头条 22-12-20
头条 22-12-20
头条 22-12-20
头条 22-12-20
头条 22-12-20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
头条 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