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能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个小小的技术攻关,能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小发明、小创造蕴含着大能量、撬动着大效益。
自2020年以来,郑州市总工会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郑州市职工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革新、小建议等“五小”创新成果评选活动,活动得到全市广大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先后征集近1500项科技创新成果,吸引了千余家企业参与其中,激励了一波又一波一线职工投入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郑州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即日起,郑州市总工会在本报推出“劳动创造幸福 奋斗开创未来”系列报道,讲述第三届郑州市职工“五小”创新成果故事,用榜样力量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再立新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郑州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秉持匠人精神传承玉雕技艺
(资料图)
走进新密市精持玉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杨晓飞的工作室,一件件制作精美的玉器在灯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栩栩如生。而“薄胎玉壶”器型完美、色泽温润、薄如蝉翼、轻巧玲珑,被杨晓飞视为“心头宝贝”。
经过数千年传承和发展,玉雕技艺多种多样,薄胎玉器所用到的薄胎工艺难度极高,因其雕刻出来的玉器轻巧秀丽、轻若鸿毛,放置水上能飘动,被称作“水上漂”。乾隆还曾写诗盛赞薄胎玉器:“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杨晓飞说,玉雕制作是“三分料七分工”,因薄胎工艺要求高、打磨风险大,从事薄胎雕刻的师傅寥寥无几,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玉雕传统技艺,2018年,工作室开始攻关玉雕技艺薄胎“水上漂”技术。“薄胎玉器首先要掏膛,而且膛壁厚薄要恰到好处,打磨工序更是考验技术,稍有不慎便会打穿,造成不可逆转损失。”杨晓飞说,团队曾遇到技术“瓶颈”,为了研究薄胎玉壶壶身平衡、内外壶壁厚薄问题,直接切了一件成品壶,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薄胎玉器的技术要求和加工要点。经过精心研究、反复打磨,最终,一件晶莹通透、圆润光滑的精美艺术品——薄胎玉壶完美呈现。该玉雕薄胎技艺“水上漂”技术被评为第三届郑州市职工“五小”创新成果一等奖,填补了河南密玉作品无薄胎技艺空白。
杨晓飞从事玉雕行业已有25个年头,从玉雕学徒到成立个人工作室,始终秉持匠人精神,让传统手艺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目前,工作室已先后培养出百余名优秀玉雕人才,其中,数十名学员分别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和“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称号。
创新为智能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为我国超硬材料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最具科研优势的科技型企业,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磨所”)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大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创新成果及转化节节攀升。
走进“三磨所”数控车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加工中心技师韩宝杰正在调试数控车机器人点位。该生产线是国家智能制造项目,也是目前公司“明星”生产线。
这条“明星”生产线,一年前,却是大家眼中“啃不动的硬骨头”。韩宝杰说,生产线交付部门使用时,由于大家对该生产模式缺乏认知,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无法完成任务指标。“团队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要想提高生产线效率,就必须从精简生产线控制程序入手,解决程序数量多和机器人空放料动作多等关键问题,同时,也为公司探索智能化生产作铺垫。”在韩宝杰的带领下,技术团队分工协作、完善方案,正式启动“数控车智能制造生产线利用率提升”项目。
由于缺少专业人员指点,韩宝杰就反复查阅书籍,从网上搜集资料,研读原控制程序,查找漏洞,然后一遍又一遍写出控制逻辑,结果却一次次失败。韩宝杰鼓励大家,“创新路上注定布满荆棘,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不断试错的3个多月后,团队终于找出原控制逻辑漏洞。漏洞找到后,如何改进是关键。为摸索出新的控制逻辑,那段时间,韩宝杰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控程序,时常因为一个小小想法立刻半夜起床记录下来,生怕第二天忘记。通过点滴记录和不断完善思路,最终,一个无漏洞的数控车智能生产线控制程序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生产线加工程序故障,还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数控车智能制造生产线利用率由原来的6.8%提升至61.02%,为公司创造经济价值300余万元。该项目被评为第三届郑州市职工“五小”创新成果一等奖。
至诚匠心点亮万家灯火
匠心至诚,匠艺方可精湛。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郑可根植电网11载,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他用匠心守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点亮万家灯火。
运行中的电能表现场检验是一项带电操作,在试验前需要对检验仪器电流、电压回路接线进行测试,确保试验安全。“当7个绿色指示灯亮时,就表示接线测试合格,若某一路接线存在问题,红色‘异常’警告灯会亮,并发出提示音。需要重新测试时,先点‘复位’按键,再点‘测试’按键。”郑可手把手教操作员如何操作电能表现场检验仪接线快速检测装置。该套装置被评为第三届郑州市职工“五小”创新成果一等奖。
说起研发这套装备的初衷,郑可介绍,运行中的电能表需要定期现场检验,在带电情况下将标准仪器接入电压、电流回路。试验中,要严防电流开路、电压短路,确保安全。由于市场没有现成的接线测试设备,试验前都是用万用表逐条线路手动测试,费时费力,一旦误判,还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为保障试验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郑可便开始琢磨研发一套电能表现场检验接线测试设备。工作之余,郑可主动学习电路知识,设计图纸,制作设备。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尝试,终于找到技术突破点,并推出“电能表现场检验仪接线快速检测装置”。该套装置操作简单,操作人员只需接线一次即可完成试验接线测试,大幅简化了工序,发现不合格接线还会有报警提示,确保试验人员安全,应用前景广阔。
董艳竹 曹珂 文/图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
头条 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