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自从下学以后,就跟着老一辈人做生意。可以这样说,大半辈子都过去了,我把青春和理想都融进了这一碗汤里,大家伙吃得开心、喝得过瘾,我心里踏实多了!”适逢傍晚,在管城街上的宋老三“苏肉”老店,许昌顾客带着老人顺路来到这里,盛上一碗热汤,吃得有滋有味。
饭店老板海文芳说的“下学”就是学校毕业,开始学着做生意。掐指一算,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宋老三“苏肉”老店至少也有“40岁”的“芳龄”了,难怪人们爱上了“这碗汤”。
热爱是奋斗的引路人,勤劳让生活更有味。海文芳,是法院东街老门老户。这一地带,正是郑州市中心城区和老城区,商贸繁荣,生意兴隆,人们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搞经营做生意,养家糊口,繁荣经济,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海文芳从学校毕业之后,分配到工厂上班,企业改制后成了“下岗工”,她没有因此心灰意冷,瞄准生活的新起点,点燃生活的新希望。在随后的几年里,她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同大多数城里人一样,人家下海经商做生意,她跟着老人熬羊肉汤学手艺。她家祖上几代人曾在老县衙附近,就是现在管城区政府大院周边,摆地摊卖羊肉汤,到了她的父亲那辈人,手艺达到炉火纯青,清真餐饮中的“经堂席”“八大碗”更加精致考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厨”。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学到了手艺,同丈夫一起开始“练摊”。在法院西街的“高门台”附近搭起大棚,经营羊肉汤生意。由于法院西街地势较低,两边商户门前台阶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人们习惯称呼这一带为“高门台”。同时,这一区域,大多是老门老户,老街坊,老店铺,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从那时起,她中午顾不上睡午觉,辛勤劳作,诚信经营,和蔼待人,门店一天比一天“风光”,生意越干越红火。
经过几十年积累和沉淀,宋老三“苏肉”老店推出独具特色的原油肉、羊肉汤、炖海带、炖面筋和炖豆腐,成了人们记忆中的老味道,放心吃、敞开喝,真过瘾。现在,“高门台”大棚变成宽敞漂亮的“会客厅”,十几张方桌一字摆开,干净利落。每天一到饭点,就能看到门口排着长长等候的队伍,宾朋满座,座无虚席。自此,宋老三“苏肉”老店成为“特色餐饮名店”“特色名吃”和“消费者喜爱的特色美食”。
酒香不怕巷子深,特色美食最过瘾。海文芳解释说,为啥酥肉改为“苏”肉。酥肉的“酥”和“苏”谐音,苏字中包含的“力”代表吃苦耐劳,左右各一个“点”代表夫妻同心,丈夫姓宋行三,干脆取名“宋老三苏肉老店”。从上世纪80年代干到现在,人们吃了忘不掉,有味觉的记忆,从地摊起家发展到4家店面,“凡是来过‘高门台’的,吃过之后忘不了,来的大多是回头客!”她说。
本报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娄璞
头条 23-06-20
头条 23-06-20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
头条 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