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

时间:2018-01-12 16:39:00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章迪思

“丝路译丛”

《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

《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

马尔夏克 葛乐耐 康马泰 著

毛铭 译

漓江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丝绸之路是众所周知的古代东西方交流的要道,也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加之2014年“丝绸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联合申遗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列后,各界对于丝绸之路的关注和研究渐趋高涨。

此次全新出版的“丝路译丛”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第一辑三本书分别为:《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三位作者都是丝绸之路顶尖考古专家,每一位都参与国际考古队在中亚五国联合国遗址的挖掘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见证了玄奘之路宝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补了最近十年世界丝路学的空白和疑难。此系列丛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严格来说,这是一套严谨的学术译丛,但我个人认为,了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哪怕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也十分有必要性。从宏观层面而言,多了解不同的文明与文化,有助于打破思维上的画地为牢、自我隔离、脱离时代、固步自封等陋习;具体而言,丝绸之路上的中亚文明,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例如,看过《倚天屠龙记》的金庸迷,一定记得波斯国的小昭和张无忌的明教,现在学界一般都认为,“明教”即为历史上来源于波斯的“摩尼教”。事实上,作者金庸之所以要在一个元代末年的故事架构中融入那么多“西域元素”,是有历史真实性作为依托的。历史上,从北朝开始,波斯人、粟特人等“西域胡人”通过丝路来到中原,有的做生意、有的封官受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融入汉文化圈”。

正如该书“译者序”所言,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先生就已惊世骇俗地指出,隋唐皇室本身带有鲜卑血统,出身于北周盘踞关陇的武士集团;而在文化上,则继承了粟特风格浓郁的、繁荣于青齐的北齐文化。隋唐胡风,甚至隋唐的大兴佛教,都是对鲜卑化北朝的传承,而非对南朝的效仿。再来看北朝隋唐期间的名人,从“曹衣出水”的曹仲达,到仿制波斯锦的何稠,再到武将石勒、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入华的粟特人。近日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明清戏剧旦角的兰花指,是唐朝“胡舞”的遗存,可与近日波斯舞相参照。

凡此种种无不证明,任何一种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都不是孤立和封闭的。今日之我们,无论是血脉里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习惯(如“胡床”等等),甚至是历史的走向脉络,都已不知不觉受到了西域文化与文明的影响。

遗憾的是,在传统的中原文化思维定式中,对于“非我族类”的远方异邦,总是用“南蛮、东夷、西戎、北狄”这样略带歧视性的字眼加以命名,导致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胡人”和他们的文化,必定是落后而愚昧的。幸运的是,这套“丝路译丛”,有望通过严谨而扎实的考古研究发现,扭转这一偏见。

关键词: 丝路 历史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