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的深层“蝶变”

时间:2018-09-25 14:20:4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合肥学院舞蹈俱乐部会员在表演新疆舞蹈

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体育教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相互脱节;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乏力;学生爱体育而不爱体育课;学校体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不高……这些都是困扰我国高校体育的现实难题。

这些难题,如今被一所地方高校破解。自2006年开始,合肥学院探索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创建全新的大学体育课程“全俱乐部模式”,学校一切体育教学和活动皆依托俱乐部平台展开。12年来,这项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改革惠及数万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合肥学院每年参加俱乐部各类课程学习和活动的会员约占学生总数的70%。普通俱乐部会员乐享运动生活,高水平俱乐部会员在各类竞赛中争金夺银,体育俱乐部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体育课程更加科学。在体育俱乐部模式下,大学体育课程不再是简单的体育课,而是全新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育活动“四位一体”的大学体育课程。

训练竞赛蓬勃开展。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以上体育竞赛金牌142枚、银牌95枚、铜牌92枚。2016年,经人民网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统计排名,没有体育专业、学生规模也并不大的合肥学院成为当年安徽省唯一的全国体育竞赛百强高校。

今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下发文件,在全省高校推行合肥学院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经验。

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翩翩飞舞。这样的“蝶变”是怎样发生的?记者近日走进合肥学院一探究竟。

理念之变: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课”

走进合肥学院的运动场、体育馆,随处可见正在慢跑、做瑜伽、练击剑的体育俱乐部会员们,他们三五成群,十分投入。

在合肥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主任许大庆看来,这是学校坚持12年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最有说服力的成果。“正是这项改革改变了很多学生,让他们从懒得运动变得爱上体育课了。”

为什么要搞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这项改革的设计师是学校党委书记蔡敬民。”在学校运动场旁边的一间办公室里,许大庆向记者讲述了这项改革的源头。12年前,从德国访学回来不久的蔡敬民提出,要改革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式。

年轻时就喜欢打排球的蔡敬民,对德国大学普遍推行的体育俱乐部非常欣赏。在接受采访时,他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改革理念:“以往的大学体育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良好体育习惯、体育兴趣的引导,使得体育课程几近成为一种外表光鲜的形式主义。比如,有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体育课外,几乎足不出户;有的学生则‘爱体育而不爱体育课’,这都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应当如何对大学体育课重新定位、有效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们爱上体育课呢?

从2005年底开始,许大庆带领团队潜下心来,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用了近半年时间,在总结当时全国其他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大胆创新,从无到有,打造了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新模式。通过构建一个能够满足学生不同水平层次,形式和内容迥异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对运动学习、练习、竞赛参与的多元化需求。

“课程化”是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的关键词。通过对那些过去认为是第二课堂的学校体育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进行课程化改造,让更多学生有了参与校园体育训练、竞赛的机会,满足了他们参与运动训练、竞赛的需求。

“在我们学校,体育训练、竞赛不再是学校体育代表队等少数‘体育精英’的专利,一大批各项目体育爱好者,通过俱乐部特有的训练、竞赛课程,不仅提高了运动竞技水平,同时又完成了规定的学分。这些俱乐部课程对那些有一定运动技能的中高级会员学生来说,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许大庆说。

其实,在改革之初,合肥学院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团队学习”的改革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个性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安排生活化、课程评价过程化、课程管理网络化、课内课外一体化,努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许大庆进一步解释说,“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具体来说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正确认识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的关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意识。“面向全体、团队学习”,就是俱乐部要为全体学生提供与其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学习、锻炼机会,实现大学体育“四年不断线”,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突出团队学习与评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改革思想以及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独特理解,才有了合肥学院二三百人的健身操“大课”,才有了“每个学生毕业时必须累计完成10个马拉松里程,否则不准予毕业”的课程新规。为了方便学生锻炼身体,选择“大课”的学生每周至少要上3次课,也可以天天上课,“10个马拉松”则是通过手机APP完成的。这些个性化、多样化、生活化的俱乐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课程之变:“等级会员制”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大学体育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名教师带一群学生,每周上一次课”。实施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后,合肥学院的体育教学是如何组织的呢?

“我们实行的是‘等级会员制’教学。”许大庆说。学生初入学校,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在篮球、毽球、武术、大众操、体育舞蹈、瑜伽、壁球、击剑等22个项目俱乐部中“任性”选择一个俱乐部。

选择完成后,各俱乐部根据自主报名参加的学生对某项运动的技能水平,将之划分为准会员、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4个等级。其中准会员和初级会员属于同一个层次,中级会员和高级会员各分属一个层次,共三个层次、四级会员。

对运动技能零基础的准、初级会员实施“套餐式”教学,由教师教授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平时初级会员还可以在俱乐部里进行“自助式”学习锻炼,俱乐部为他们安排学生助教(高级会员)指导他们锻炼、学习。对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中、高级会员,则采用个性化的“菜单式”教学,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课时间也是由中、高级会员们自主选择,每周一般不少于3次,大多是利用课外活动、晚上等时间参加俱乐部训练和竞赛。

以篮球俱乐部中、高级会员课程为例,该俱乐部将传统的院系联赛与俱乐部联赛结合起来,使比赛场次大大增加,让会员在比赛中学会比赛。会员考核不仅看比赛成绩、个人能力,更重视比赛中会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否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等赛场表现。学生不再被约束在固化的体育课里,可以根据球队比赛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训练,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行现场指导训练和比赛。

改革后,学校的篮球队从过去的一个院系一支共14支,迅速增长到40余支男女球队,每学年比赛500多场。

“会员制”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会员。

俞芳是合肥学院教育系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大学前,俞芳从未接触过舞蹈,因为兴趣,在大一体育课时选择了“FD舞蹈俱乐部”。起初,俞芳连音乐的节拍都听不懂,更别说跳一支连贯的舞蹈了。在俱乐部教师和学长们的耐心帮助下,她逐步成为俱乐部的中级会员、高级会员,并参与校内外各项比赛,获得了2016年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中国健康舞“琴飞墨舞”项目第一。

在毕业找工作面试时,舞蹈作为俞芳的个人技能展示,让她脱颖而出,大四第一学期她就顺利被杭州市某教育单位提前录用,并当选合肥学院2017年十大榜样学子、优秀毕业生。

每年12月底,由俱乐部自发组织的俱乐部之夜联欢晚会,成为最受学生关注的盛事,这也是体育俱乐部的年度汇报演出。

“实施俱乐部制改革后,在全省、全国学生啦啦操、击剑、中国风舞蹈、壁球、瑜伽、街舞、体育舞蹈等多项赛事的领奖台上,常常可以看见合肥学院学子的面孔,他们都是在体育俱乐部锻炼成长的优秀会员。”许大庆说。

体制之变:打破“部门分治”形成合力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其他多所高校也曾尝试过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俱乐部”一度遍地开花,但改革收效甚微,甚至招致诟病。合肥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为何能够坚持12年并不断发展,秘诀何在?

许大庆坦言,制度层面的改革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功不可没。在他看来,改革前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造成体育管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体育部门掌管教学、训练、竞赛,团委掌管学生体育社团,学工部门掌管各院系学生体育工作。

三部门各有优势又各有“短板”。体育部门的专业优势难以与校团委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人力资源优势及学工部政策配套、行政监督优势形成合力,各自艰难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找准了问题后,合肥学院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成立“教团学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联盟,将学校人、财、物、政策资源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从而激发了师生参与学校体育工作、体育锻炼的热情,充分释放了体育部门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活力。

如今,在合肥学院,体育教学部、团委和学生处实际上已抱成一团、密不可分。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实现了人力资源、场馆资源和政策资源的共享。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已不只是单纯的体育教学部门,同时也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管理部门。

当下,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持续下降成为各高校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许多高校也试图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和健康素质,却始终跳不出“就体育论体育”“就教学论教学”的怪圈。而合肥学院则借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体育俱乐部帮助许多学生完成了从体育“门外汉”到奖牌获得者的华丽蜕变,也帮助体育优秀学生走向更大的舞台。

杨彦,一名从未接触过壁球运动的2016级德语专业学生,进校后通过俱乐部学习锻炼,先后获得第十五届上海壁球公开赛女子B组单打第二名,中国大学生壁球锦标赛女子单打第一名。今年11月,她将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大学生壁球锦标赛。

经过12年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如今,合肥学院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竞赛蓬勃开展,水平也较往年有很大提高,呈现出健康、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态势。体育俱乐部制改革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管理之变:“校园体育治理”破师资困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剧增,传统精英教育下尚能勉强应付的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许大庆说,“具体表现为,因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而造成的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对学校体育的现实需求。”

改革12年来,合肥学院在校生由1万人增至1.6万多人,体育俱乐部由当初的8个发展至如今的22个。2017年,仅有1.6万多名在校生的合肥学院,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竞赛和表演等活动达3200多场次。

仅有22名专职体育教师的合肥学院,是如何完成上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秘诀就在于,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成立了由学生作为管理主体的“学生体育俱乐部联盟”。联盟协助体育部管理各体育俱乐部,联盟主席、部长、俱乐部主任、委员等都由学生担任。联盟工作由一名专职教师指导,每名教师负责指导一个俱乐部。每年,联盟及其下属的各体育俱乐部注册的学生干部都有200多人。

这些通过竞聘上岗的学生干部以及成百上千的俱乐部会员成了公共体育教学部组织管理学校体育工作的得力助手。不仅如此,每年学校还从各俱乐部高级会员中选聘190多名学生担任助理教练,帮助各俱乐部体育教师,指导俱乐部各级会员。

“体育俱乐部及其联盟、各院系学生会体育部等学生社团力量的汇入,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体育管理人手不足以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校体育由传统单一渠道的管理向利益相关方综合治理方向的转变。”许大庆说。

俱乐部管理中心主任张胜利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茬一茬的俱乐部学生干部每个人工作起来都充满激情,他们都热爱这个集体并引以为豪,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归属感。学生在俱乐部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了学生助教和管理干部,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效率也大大提升。2015年6月,学校体育舞蹈教师周瑞英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节奏体语”项目培训,回到学校后,她将在北京学得的最新技能传授给俱乐部里14名高级会员,并让他们负责学校节奏体语学员的招募和培训工作。一个月后,全校规模的节奏体语大赛如期举行。

“大赛进行得非常顺利,效果很好。我们应该是全国高校里推广这项运动最早、效率最高的,当我把比赛的照片传给教我的老师时,她也不敢相信我们居然可以在短短一个月后就在全校普及这项新颖的运动并举办了全校级别的比赛。”周瑞英说。

“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是践行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的体育精神,也帮助少数学生找回勇敢、自尊、自信、诚心、爱心、责任心。教学无止境,我们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歇。”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最后对记者说。

发挥好高校体育的独特育人功能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的关键期。如何塑造“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时代新人,发挥好高校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独特功能,需要每一名大学书记校长认真思考。

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的学校体育长期存在“重育体轻育心”“重体魄轻人格”的现象。而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又存在着将体育课与学校体育活动、竞赛、训练等割裂开来的情况。学校体育活动、竞赛等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致使“学生爱体育而不爱体育课”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持续下滑,学校体育对大学生意志品质、道德人格、社会责任、团队精神的培养差强人意,这些无疑背离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体育课程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不仅担负着强健全民体质的责任,更肩负着立德树人、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责任。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有服务健康中国、幸福中国建设的使命与担当。《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而高校体育作为青年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更需要我们勇于构建面向全体青年的大学体育教育新格局。

合肥学院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历经12年,学校体育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双轮”驱动,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绝不只是体育教育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导向。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才能真正让教育改革惠及每一名学生。合肥学院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为我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崭新模式和解决方案,在设计理念、组织形式、评价手段、管理模式、体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效应。

合肥学院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成功也使我们看到中国高校体育的希望,让我们更加坚信,我们完全可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体育!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