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将学生从校外辅导机构拉回学校”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学者建议学校教育“强势回归”,适当推迟早晨到校时间,推后下午放学时间。
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集聚了众多的学生和家长。“疯狂的补习班”背后,固然有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家长们“流动的焦虑”才是根源。为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和家长们的负担很重,却又无可奈何、欲罢不能。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存生态。在现代社会,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等文化资本能够迅速转化为财富和社会资本。在教育得到普遍价值认同的当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只有成为更加强大的自己,才能有更大的概率、更多的机会去获取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当下,孩子们承受着整个家庭力争上游的希冀;在“出身论”大行其道的就业市场,非名校学生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教育竞争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队……因此,不少家长非但不敢给孩子“减负”,还会想方设法地给孩子“加压”。
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课外培训班,再淡定的家长都难免会变得焦虑起来。在“囚徒困境”的裹挟下,一些原本有着自己的倔强和坚持的家长,也最终选择了妥协与退让,选择了跟风、从众。参与课外培训的学生犹如过江之鲫,让不少商业机构“荷包鼓鼓”;可是,“疯狂的培训班”带给学生的是不堪重负,带给家长的是经济压力、时间成本以及与日俱增的“流动的焦虑”。
要想将学生从校外辅导机构“拉”回学校,需要弥合家长和学校之间“碎片间的缝隙”,需要家校之间达成共识。学校要尊重和回应家长们的利益诉求,在做好课后服务上下功夫。毕竟,教育竞争不仅是同一所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不同学校之间的竞争;如果不能做到在关闭一扇窗户的时候打开另一扇窗户,课外辅导的需求依然会潜滋暗长。
在江苏南京市,最近118所小学试点“课后活动”+“延时托管”,既拓展了教育形式与内涵,也为那些不知道放学了“孩子去哪儿”的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课后活动”+“延时托管”将选择权赋予学生,塑造了一种弹性离校机制;这种“忧家长之忧、乐孩子之乐”的做法,不仅打造了优质的课后服务,也真正地做到了“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与家庭合理分担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校广泛开展课后活动与延时托管所需的经费投入;此外,注重“弱势补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和延时托管实行全免费,让困难群体感受到了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
与课外培训班相比,“课后服务”+“延时托管”不仅成本更低,也更值得托付公众的信任;如果能够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自然就会更有吸引力与竞争力。当“课后服务”+“延时托管”在与课外培训班的较量中胜出,家长们和学生们自然懂得“用脚投票”。在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里,只有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疯狂的培训班”的生存空间才会从源头上被逐渐压缩。
头条 22-01-21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