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升入小学,孩子面临并经历着从外部环境到内在心理的转变与适应。基于儿童学习与发展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段差异和前后连续,在教育上做好“幼小衔接”,支持儿童平稳度过两个学段的转变,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职责。在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一些幼儿园尚未复学,应对“幼小衔接”,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准备,更是为家长所关切。
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评价观和家校关系观,着重从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学习品质两方面帮助孩子做好适应学习的准备,着重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帮助孩子做好适应生活的准备。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做好“幼小衔接”,家长需要遵循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坚持科学的儿童发展观,避免片面的“小学化”误区。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进入小学后,家长有可能拿到一份不符合预期的成绩单,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力、学习能力有问题,只是评价标准有所变化。因此,应秉守正确的教育评价观,重点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比如是否好奇好问,是否乐于交往,是否做事专注,而非会写多少汉字、会背多少古诗。
此外,家长还要转变家校关系观,承担更多的家庭教育任务。从师生比来看,小学教师需要面对的学生相对更多。家长应做好心理准备,承担更多的家庭教育任务以弥补教师对孩子的个别关注减量。从师生关系来看,幼儿园在保教结合的实践中,教师既是“妈妈”又是“老师”,而小学师生的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主要体现。小学的教学进度和一对多的班级授课制,也使教师难以顾全每个孩子的情感需求。面对幼、小学段的转变中孩子对新环境的紧张与焦虑,家长应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既要做到放手,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成长潜力,也要做到包容,积极沟通,耐心等待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做好学习适应的入学准备
第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入学愿望。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分为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更重视激发孩子直接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对小学阶段的知识和生活产生兴趣,产生入学的向往和愿望。
首先,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当孩子展现好奇心时,家长应予以及时的回应和支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不能独自完成时,家长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探究答案。其次,给予孩子成功的机会。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点,3—6岁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形成主动性,克服内疚和退缩,6—12岁学龄期的孩子主要任务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孩子能否顺利地获得勤奋感,过渡到学龄期,关键就在于主动性能否收到足够的成功感反馈。因此,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基础上,幼小衔接阶段家长给孩子的学习任务,应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难度,并赞许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最后,有针对性地引发孩子的入学愿望。可以和孩子讨论小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哥哥姐姐在小学都发生过哪些趣事等话题;和孩子一起采购书包文具,熟悉小学地理环境、演练上学路线等。这样,既能引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期待,也可避免入学后陌生的环境使孩子产生紧张感。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特点。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培养这些品质,会对孩子入学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例如,针对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要求,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注意力的持续,引导孩子做事有任务意识等。
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首先,需要在孩子活动时尽量排除干扰。为孩子提供能够安静地写写画画的空间。孩子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不要指点评价或出声催促,等完成后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和讨论。其次,给孩子明确的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如阅读绘本之前,家长告诉孩子“等你看完了,跟我说说书里讲了什么故事”,让孩子带着问题翻开绘本。最后,根据孩子的注意力水平,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时间期限,孩子学习时就能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有利于专注力的发展。
升入小学后会有家庭作业,为了避免孩子入学后产生拖欠作业、忘记作业的坏习惯,需要引导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家长可尝试给孩子布置一个需要每天坚持完成的小任务,如整理玩具、洗袜子、摆碗筷等,并及时给孩子肯定,让孩子逐步习惯有一个任务需要每天完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做好生活适应的入学准备
第一,督促孩子生活自理,以适应小学生独立性的要求。首先,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必要的生活自理技能。如整理书包及文具盒、按天气增减衣物、扫地、记住父母电话和家庭住址等。其次,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责任感,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意识到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第二天要穿的衣物、自己根据课程表收拾书包、自行制订简单的学习计划。再其次,引导孩子形成时间概念,适应小学的一日作息要求。家长可以提前让孩子尝试按照小学的作息要求,早晨提前起床,缩减午休时间,晚上早睡觉。
第二,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入学后的社交关系。进入小学后,孩子有了新老师和新同学,会出现“同桌”“班长”“组长”等新名词,这对孩子来说是全新的学校社交关系。家长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和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意识与能力。
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交往的“底色”。“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孩子自尊的发展,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而“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自尊有不利影响。因此,家长应营造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尽可能让孩子对家中大小事有发言权,尤其是与孩子相关的事情,鼓励孩子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此外,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人际交往机会,锻炼交往能力。幼儿园为孩子彼此之间提供了大量交往机会,而家庭和社区就是孩子与成人交往的理想场所。教孩子跟长辈打招呼,带孩子去别人家里做客,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都会帮助孩子克服羞怯、怕生的心理,培养孩子主动交往的意识和礼貌大方的社交品质。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作者:丁海东 周倩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12日第2版 版名:学前周刊·保教
头条 22-01-21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