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如何做到面向人人 着力提升美育活动参与面

时间:2021-03-03 10:36:1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面向人人,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这本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学校美育工作长期不受重视,处于学校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因而一直未能真正做到面向人人,许多学生并没有享受到最基本的美育权利。学校美育的这一现状显然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不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对美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学生对美育的期盼不相适应。

基于这一现状,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并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发展目标。在这里,“全覆盖”就是面向人人,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到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学校美育。面向人人乃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美育工作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个方面。学校美育面向人人,意味着这四个方面都必须面向人人。其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课程,本身就具有面向人人的育人属,而艺术展演既是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和内容,又是课外活动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因而课外活动与艺术展演可以理解为是相互对接、融为一体的美育实践活动。因此,要实现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机会的目标,关键是要构建面向人人的美育课堂教学机制与美育实践活动机制,这是学校美育面向人人的必然要求与破解之道。

一是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努力确保乡村学生有课上。

学校美育目前还存在地区、城乡、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一些乡村薄弱学校甚至还存在着美育空白,学生还没有机会上音乐、美术课,可以说这是学校美育存在的最大不公,是学校美育实现面向人人目标必须破解的首要难题。因此,无论从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发展,还是从保证教育公的角度看,切实加强薄弱学校的美育工作势在必行。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意见》提出了“建立薄弱学校帮扶机制”的开创构想。这一构想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鼓励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开展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其二,加强城乡美育资源配置共享。建立城乡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薄弱学校美育师资和资源短板。其三,加强高校与社会力量定向精准帮扶力度。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美育基础薄弱学校主要是落后地区乡村学校,建立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可以说是一项确保广大乡村学生享有基本美育权利的“乡村美育振兴工程”。

已经开齐开足美育课的学校同样存在面向人人的问题。在这些学校中,面向人人就必须树立美育课堂人人等的观念,要关注艺术方面的困难群体,要尊重学生个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我们要特别关注特殊学校的美育教学,决不能让这些学校成为被美育遗忘的角落。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美育课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受益,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享有公而有质量的美育。在面向人人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一般情况下,美国的特殊儿童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艺术课,而且还会专门安排生活教师陪伴上课,为的是确保特殊儿童不会在艺术课堂上被忽视和冷落。而对于没有条件开齐艺术课程的薄弱学校,高校自发开展援教行动,努力在艺术教育方面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如伯克利音乐学院于2001年启动的“城市音乐”支教项目,共为49个处境不利社区的四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提供音乐教学,到现在已有数10万学生从中受益。

二是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着力提升美育活动参与面。

学校美育离不开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最能体现美育所具有的审美、体验、实践、创造等属与特征,没有艺术实践活动的美育和不能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学生美育生活都是单调而苍白的,艺术实践是学校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意见》对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路径、举措和要求,包括建立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场所,增加体验学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展示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

不难看出,无论是艺术展演机制,还是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意见》都注重全员与群体,都强调惠及全体与面向人人。其目标就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美育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面。毋庸讳言,当前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课外艺术活动和学生艺术展演依然属于少数人的专利,功利化、专业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实践活动的育人意识比较淡薄,学生活动参与面亟待提高。《意见》提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就是要力图扭转这样的局面,以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参与艺术展演等实践活动满足其艺术表现欲,获得审美成就感,提升美育获得感。

在这里,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艺术展演,以为只有登上省级、国家级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舞台,才算是参与了艺术展演活动。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就是要把课外艺术活动与艺术展演活动对接与打通,班级、年级、校级、社团等开展的常态化合唱、合奏、集体舞等群体艺术活动同样需要展示交流,同样属于艺术展演,可以说是省级、国家级艺术展演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阶段。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站在功利的立场把艺术展演看作一种比赛活动,把艺术展演当成一种竞技运动,形式上体现了群体参与,实际上依然是锦标至上,那将与艺术展演的初衷背道而驰。参与艺术展演就是奖励,登上展演舞台就是荣耀,每名学生都有参加艺术展演活动的资格和机会,这一观念必须树立而且要深入人心。通过展演为学生搭建展示台,尽可能让更多学生获得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通过展演提升美育育人功效,这才是艺术展演活动的目标。因此,对于学生艺术展演的评价,一定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富有个、充满自信地创意表达,要淡化专业化的评判标准,要以尊重、鼓励、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力为首要追求。当专业评判可能有损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艺术兴趣爱好时,专业标准必须让道。要切实扭转艺术展演活动的功利化、技术化倾向,让包括艺术展演活动在内的各类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真正回归到育人本位,只有这样,艺术实践活动才可能真正做到面向人人。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者:郭声健

关键词: 学校美育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