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实验幼儿园刘凌及其团队共筑育人同心圆,着力“三人行”幼儿课程创新与实践。该成果根植传统文化的教育之道、扎根儿童立场的幸福生长、聚焦高质量育人生态共建,他们坚持幼儿课程理念的园本化、课程模式的儿童化,育人机制的同心化,经33年的实践,完整构建了“三为源、人为旨、行为径”的“三人行”园本课程体系。
该团队站在儿童立场的视角,以身体健康、情感积极、习惯良好、思维创新为儿童幸福成长的四颗“种子”,层层分解、步步细化,编制《“三人行”课程目标手册》,为儿童发展种下一生幸福的种子。围绕幼儿发展指标,横向以自然、文化、社会三条主线统整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形成结构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内容;纵向以奇趣(发现·猜想)、童趣(操作·感知)、乐趣(展示·迁移)三个进阶串接文化体验、综合探究、区域操作三类活动,形成立行、同行、我行的序时进度。中心在关系建立、互动生成、空间布局中浸润文化,将课程实施落到班级样态的建构中、落到环境的创设与材料投放中。横纵联合,以日、月、年的时间轴,班级与园所交互,形成童心、创意、审美的空间场,绘制出幼儿教育生活时空的课程图谱。开发服务于幼儿、教师、家长幸福生长的可视化评价体系,关注发展性评价的同时,运用观察记录-识别分析-支持回应的故事评价法,率先实现了可能性评价,将学习与成长的关键瞬间串联成篇,汇编成文,把故事转化为数据,把每一次评价当作儿童发展的里程碑,为幼儿画像,为教师教育导向,为家长育儿定向。
深圳市教育幼儿园王翔及其团队聚焦幼儿园学习中心课程的构建与探索。循道返本,构建本土化完整化的课程模式。学习中心课程是该园历经16年实践探索而构建的活动性、综合性的全课程模式。课程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为引领,以儿童发展为本,打破幼儿园教育模式壁垒,把生活和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儿童;以培养“平衡、智性、本真、喜乐”的幸福儿童为课程目标,创建多样性、支持性、共享性的二十个室内外学习中心;以混龄走班为课程实施途径,构建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模式,研发记录儿童发展全过程的大数据评价系统,创造了未来样式的学前教育形态。一是学习中心,创建多样化共享化的学习样态。学习中心是一个全园幼儿资源共享的学习场域,是儿童自主创作、自我表达的实习场和创作室。
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组织可以不依赖教师,儿童通过与学习材料、同伴相互作用来推进学习。学习中心“一室一特色”,涵盖100多个功能区域,投放了上万种学习材料,深入研发了各区域典型性活动,为高质量的儿童学习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呈现了跨领域整合、多学科联动的学习样态。二是走班学习,实现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路径。
儿童在教师的支持下自主规划和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中心和学习区域,自定学习方式、步调、难度,以儿童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师与儿童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倾听、回应其想法,全面实现“以学定教”。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在“做中学、玩中学”的过程中建构经验发展。教师发挥各自优势与特长,让幼儿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在富有挑战性和持续性思考的深层次学习中获得成长。三是混龄互动,促进个体持续向上全面发展。采取混龄编班,打破班级和年龄的界限,在学习与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最大化的人际交往。在学习中心的学习小组中,来自各班、各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积极表达个人想法,各自发挥能力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断结识新的伙伴,每个儿童都需要从被呵护、被教导的弟弟妹妹成为一名能服务他人、担当榜样的哥哥姐姐。在角色转换和异质互动的过程中,促进了儿童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合作探究等方面的积极发展。
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的王树宏及其团队针对跨学科素养关注不足,难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问题,聚焦指向儿童完整生活的跨学科课程整合实践。他们以“在完整的生活中培养完整的儿童”核心理念,建构出“主体建构、主题整合、主科搭架、主场协同”的指向儿童完整生活的跨学科课程“四主”整合模式,探索形成跨学科学习月主题式学习、学科教学渗透式学习、日常生活嵌入式学习三种实施路径,统筹开发出电子档案袋、产品评价、毕业答辩、雷达与折线图评价等方式。该实践营造了学校育人新生态,让课程联结书本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学习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行结合,知行统一,达成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创造了基于国家课程的跨学科课程整合新模式,指向生活的跨学科教学,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新样例。项目破除唯分数评价,秉承可视化评价理念,建立了可视化的综合评价新模式,用技术手段让学生的成长真实可见,用雷达图、折射图等表达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及发展情况,科学呈现综合育人的实践成效。
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黄美芳老师及团队用课程“链接”生活,建构与实施新生活课程体系。该体系秉承杜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的育人思想,践行“经验作为教育的方法与目的”之理论主张,确立“生活为源、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历经8年研究,持续聚力开发“新生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立足社会必备的生活素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点击。本成果显著促进了学生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增进了教师生命的成长与成就、提升了学校内涵的品位与影响,形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生活”教育的玉龙经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教育长期存在重智轻德,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问题,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林文坚老师和团队重构“四雅”教育育人体系。该体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指导,结合弘雅小学办学理念和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把培育具有雅言、雅行、雅品、雅趣的 “四雅学生”作为育人目标,构建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四雅”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设发展性评价和游戏式评价的评价机制。经过近8年的实践探索,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30余项。学校获全国书法教育示范校、全国舞蹈教育传统校、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省红领巾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赤湾学校王小洪校长带领团队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资源供给在内容、方式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入“无边界学习”办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该研究首先通过课程内容统整、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泛互联网化学习平台建设三大路径,创建了“无边界学习”育人体制机制建构模型。其次,资源整合,创建研学育人新模式。在“全资源教育、全要素育人”课程观主导下,创建“无边界学习课程体系”。第三,统整大课堂,重构学习模式。无边界统整大课堂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为目标,构建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开发主题式统整课程体系。第四,突破时空,实现育人机制的变革。借助技术手段,创建学习者多元学习关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十六年如一日,着力开展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开发实施了非遗文化校本课程,让成长从传统走向未来。该团队充分利用特区鲜活、丰富的移民文化带来的课程资源,弥补深圳年轻、多元、开放的文化冲击,把皮影戏、剪纸、中国结、刺绣、面塑、景泰蓝、烙画等三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中,研制非遗校本课程目标体系;建设非遗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将非遗元素、社会技能、核心素养诸多方面巧妙融合,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统整学习,建构立体型非遗课程;开发多维多元的非遗校本课程评价体系。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特色课程,系统化、常态化的课程实施,也带动形成了学校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等方面的特色。
深圳市第一幼儿园康璐昕老师及其团队为建构适合本园生态的课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园本课程资源积累,出版《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丛书,在不断验证、调整和完善后,2019年形成了“综合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该课程以“立足本土,培养深圳的幼儿”为指导思想,以尊重儿童、引领发展、面向未来为课程价值取向,以培养“健康、聪慧、乐群”的幼儿,培养“思维活跃有深度、表达清晰有逻辑、爱好广泛有创新”的老师为课程目标,从儿童生活中选择学习内容,并以主题探究的形式组织和建构幼儿每一阶段的生活经验,以学习历程的过程评价和发展建议的阶段评价为主要评量方式,致力于促进幼儿与教师双成长。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3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2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21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