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活的灵魂”,是农村学生睁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镜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无数偏远的校园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他们正在用生命谱写教育诗篇,用理想和信念浇灌乡村学生,将爱的火焰传递。作为乡村教师,到底能为教育付出多少?又能给予乡村学生什么?记者兵分三路,奔赴河南省禹州市、新乡县和周口市,从几位乡村教师身上,寻找他们的答案。
王变变:跑好乡村教师这一棒
一所村小,从只有6名学生的教学点,发展成为拥有248名学生的远近闻名的小学,需要多长时间?——5年!
一对乡村教师,举全家之力,从房子、资金,到父母、爱人,全情全身投入乡村教育,能够付出多少?——一切!
“让农村家庭的孩子享受可与城市学校相媲美的免费优质特色教育!”记者来到禹州市花石镇观音堂小学,第一眼就看到教学楼上这句醒目的标语。这句话,可以说是校长王变变和丈夫靳塬统的梦想,也寄托着全村2250口人的希望。
吾庐独破,大庇学生尽欢颜
2016年春,王变变从老校长手里接过这所1997年由村民集资建的学校,那时学校只有6个学生、两位老师——她和董艳丽。
这所学校只有“巴掌大”,教学设施也不齐全,王变变心里很清楚,要想村里的孩子过来上学,必须要整修校园。为了帮助妻子这个“光杆司令”,原本在花石镇中心学校任教的靳塬统,也回到了观音堂小学。
地面硬化、批墙、架线、安装水管、刷墙、墙体绘画……为了节省资金,这些校园改造工程,都需要自己动手。校园的“面子”有了,但“里子”还是空当当的,夫妻二人决定,把家里的监控设备、电脑、打印机、电扇等设施,一股脑儿地搬到学校,还自费给学校添置了空调、饮水机、校园广播等设备……
为了把学校办好,夫妻二人把自家一天都没住的新房免费给学校的特岗教师住,自己住在父亲工厂的平房里。夫妻二人的想法很简单:“有了好的住宿条件,老师们才能安心从教。留不住老师,就对不起村里的孩子。”现在有5位特岗教师在新房里住,暑期支教的大学生也在这里住。
这所2015年建成的房子,从外观看,是一栋漂亮的两层小洋楼,里面有500多平方米;打通的一楼堆满了旧课桌、旧书等学校放不下的东西;二楼有相对独立的两套房,一套作为男教师宿舍,一套作为女教师宿舍,空调、洗衣机、厨具一应俱全……
5年来,没有一位特岗教师调离学校。
薪火相传,信念不灭乡村梦
靳塬统的母亲马彩峰曾是观音堂小学的教师,王变变最开始接手学校的时候,是婆婆给了她坚定的信念:“我妈对我说,她干了36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将接力棒交给我们,希望我们能跑好这一棒。”
2014年,马老师从观音堂小学退休,才休息没两年,看到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儿子、儿媳忙前忙后,二话不说就回到学校义务任教。3年多的时间里,她一直包班带课,还兼带全校的书法课,从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工资。
母亲不仅给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还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钱。在学校改造最困难的时候,婆婆拿出一张卡:“变变,这是我这几年攒的和你爸养老的钱,你拿去用吧!我知道学校需要钱。”
2019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早饭没顾上吃的马老师着急给孩子们借表演服,突发心肌缺血,再也没醒过来……她的一生,留在了这个她热爱的岗位,这份奉献也将在儿子、儿媳身上传递下去。
“接手学校时,30套年久失修的桌椅,是留给我为数不多的家当。”看着一地的“破烂”,王变变犯了难。靳塬统的父亲靳欣义得知后,拉上电焊机,和靳塬统一起维修桌椅。“正值酷暑,近些年很少干体力活的公公连干了几天,后背都没干过,毕竟是60多岁的老人了……”至今对记者说起这些事,王变变的眼睛里还隐隐有泪光闪动。
初心不悔,共创乡村教育新未来
其实,王变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2016年,镇中心学校校长曾经找过她,想调她去镇上任教。结果,她非但没有被调走,还说服了在镇中心学校任职的靳塬统也回到了村小。
靳塬统回来后,成了“全能教师”:教音乐,开设吉他课;教体育,开设篮球课;学校设备坏了,就变成了勤杂工……
有了王变变的全情投入,有了各位教师全心教导,观音堂小学的学生一个个成绩突飞猛进,课外兴趣社团也广泛开展,这些改变让这群农村的孩子逐渐自信大方起来,许多家长慕名而来。市教体局对学校的发展也给予大力支持,多次给学校分配特岗教师,并配置了170套新课桌椅。
采访时,两位老师透露他们正谋划着一件大事:“镇政府和村里已经研究决定,拟在村里选址新建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完全小学,建设规模为6个年级12个班,可满足600名学生的就学需求,真正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可与城市学校相媲美的免费优质的特色教育!”对于乡村教育的未来,这对教师夫妇满怀憧憬。
张峰:为农村学生撑起一个家
“这就是董颜峰。他今天去领结婚证,来晚了。”在新乡县大召营中学张峰老师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她担任班主任时带的第一届学生董颜峰。“如果没有遇到张老师、没有吃住在老师家,或许我现在可能会在监狱里蹲着了!是初中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人生。”像董颜峰这样,因为吃住在张峰家里学习因而发生改变的学生,还有很多。
家亦是校
1996年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张峰被分配到这所农村中学当体育教师。“尽管已经是初中生,可学生的基础差得难以想象。很多学生乘法口诀背都背不下来,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几,好多学生都不会计算。”说起当时的情况,张峰十分感慨。当时,农村经济落后,许多学生家里十分贫困,面临着失学的困境。
2004年,当了7年体育教师的张峰,主动找到校长,申请当上了班主任。也是从这年开始,张峰开始写班级管理日记,至今,写了24本。
练过武的董颜峰,不仅成绩差,还很捣蛋,曾经打得同学耳膜穿孔。张峰带着受伤的同学来到医院,帮忙垫付了医药费。谈心谈了两个半小时后,董颜峰哭了,张峰也哭了。董颜峰告诉记者:“我哭是因为张老师太执着了,我真的被感动了。”
在大召营村捣蛋出了名的“五虎上将”全部在张峰的班里,学生们常结队去网吧。面对这群自我约束力极差的学生,张峰有了一个念头: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来,既照顾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也能更好地督促和辅导他们学习。于是,董颜峰、王景轩等7名学生住进了张老师的家。
17年来,张峰这个免费的家庭学习班,先后辅导了500多名学生,光吃住在家的学生就有60多名。问及这17年来,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具体有多少,张老师说:“从来没有算过。”在记者的要求下,她粗略一算,除了吃饭和基础辅导的花销,一些上了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学生,她都会持续关注,只要有困难就会伸手援助。17年来,她花费了近7万元。
师亦是母
5:30,起床。
5:40,叫醒吃住在家里的10名学生。
6:00,到教室辅导学生上早自习。
上午,张峰有两节英语课,接着又开了一个会。
11:40,孩子们陆续放学回来,张峰回家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这时,张峰接到从郑州打来的电话,是前年考上郑州第九中学海军航空班的张明麟打来的。他最近因为手机问题跟父亲产生了矛盾,很是苦恼,想找老师聊聊。整个午饭时间,张峰一直通过电话帮他疏导。
13:00,孩子们回到教室,张峰也去了教室陪学生午休和辅导学生自习。
下午,张峰上课。
17:50,孩子们陆续开始吃晚饭了,张峰还在和董颜峰翻看17年前的日记和总结,师生两人沉浸在幸福的回忆当中。
22:00,张峰从班上回来,母亲给她温了碗牛奶,她坐在餐桌前,正式接受记者的采访提问。
24:00,张峰准备休息。
这是张峰的日常时间记录。
张峰大致计算了一下,按每周20个小时、寒暑假每天8小时40天计算,在学校外,17年里她已经免费辅导学生将近2万个小时。
点灯人亦是传灯人
张峰的家在学校后面的家属楼上,三室一厅的房子,总面积100平方米出头。两个卧室里分别放了3张上下铺,男生女生各一间,张峰和爱人住在另外一个卧室里。
“我们是第一批住进老师家的,那个时候是大通铺。”王景轩对记者说。学生们会自找座位,餐桌、小方桌、茶几,只要能学习就行。人多的时候,张峰自己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学生堆里挤来挤去地辅导。
“有一次,我和儿子从外面回来,客厅里都是学生,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只好领着7岁的儿子到操场上消磨时间,一待就是两个小时。”张峰的丈夫张进潘说。
这么多学生吃饭,做饭是一件让人操心的事情。早年,张峰会趁课间赶回家里做准备,放学后飞奔回家,两个锅一起炒菜,让孩子们到家时饭菜基本准备好。
近几年,张峰忙不开,就把父母请过来专门做饭。母亲掌勺,父亲打下手。孩子和家长都叫张峰74岁的母亲为“姥姥”。姥姥家离张峰家不远,早上6点就过来做饭了。
去年,因河南“7·20”特大暴雨,姥姥家被淹,房子要重新盖。姥姥既要在这边做饭,又要回去看着盖房子,两边来回跑。晚上9点,姥姥还会给孩子们做一顿夜宵作为加餐。一天4顿饭,她却说道:“不累,好好把小孩子们管好,姑娘好好工作,我也是给国家作贡献。”
大学毕业后独自创业的王景轩,反复地对记者说:“要不是来张老师家了,估计我初二就不上学了。是老师把我的根扶正了,才有了后来的发展。”
“我想告诉张老师,您的期待我做到了!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在努力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董颜峰说。
张鹏程:给你的不仅仅是鸡腿和大虾
上午11时,记者走进张鹏程的办公室。学校里用房紧张,一个不大的办公室,校长张鹏程和老师们在这里共同办公。不同的是这位校长的椅子——黑色的椅面上露出大量的黄色海绵,透过黄色海绵能看到支撑的金属。
张鹏程,这位曾因“鸡腿女孩”和“留虾女孩”而火遍网络的“80后白发校长”,就坐在那块黄色海绵上,向记者讲起他和二郎庙小学以及学生之间的故事。
三回首,守卫旧讲台
作为土生土长的二郎庙人,张鹏程本人就是从这所简陋的小学走出的学生。也是因为这样,200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张鹏程回到家乡,站在了二郎庙小学的讲台上。这是他第一次回到家乡,想要支持基础教育。不过,当时的工资很低,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坚持了一年多后,他不得不远走异乡,去了大城市打工。
打拼几年后,张鹏程已经是一家工厂的中层管理人员,月薪近5000元,他也跟妻子田丽歌有了一个小家庭。儿子出生后,和许多在外地打工的夫妻一样,他们把儿子送回了老家,让父母代为照看,两口子留在外地打工赚钱。
但是没过多久,张鹏程发现,儿子的成绩一直不好。对教育敏感的张鹏程察觉到,儿子并不快乐,而且不只是自己孩子,村里的孩子大多都不快乐。
2012年,从老家传来了招聘教师的消息,张鹏程没有一丝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归途。时隔10年,他又站在了二郎庙小学的讲台上。
这所简陋的村小,在张鹏程心里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2018年,许多学生离开二郎庙小学,学生不足30人,学校濒临撤并。本已调到其他学校当校长的张鹏程听说此事后,立刻申请调回二郎庙小学。
第三次回到母校,张鹏程告诉自己,不仅要留住这所乡亲们家门口的学校,而且要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来学校读书,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在往后的日子里,张鹏程致力于改善教学环境,学校翻修了楼顶,泥土操场做了硬化,学生宿舍和食堂进行了改建……学校环境一天天变化,一所乡村小学渐渐“长大”——短短3年时间,学校从濒临整合的30人扩招到了现在的150人。
再投入,贴钱办教育
上午11点50分,张鹏程看了看时间,起身去往学校的厨房。不一会儿,张鹏程就端着一大锅炒好的大虾出来了。他将大虾往厨房门前的桌子上一放,又转身进厨房,依次端出了豆角炒肉、米饭、鸡蛋汤,还搬出了一箱箱牛奶和猕猴桃。
“孩子们的每顿饭都要有菜、有肉、有奶、有水果。”张鹏程一边准备着学生餐,一边念着自己定制的标准,“大虾都是要体长五六十毫米的,每只1.2元,每个学生一顿吃5只,不算其他的食材,这一项就要6元了,而且要做到每周两顿。鸡腿每个约2.5元,每个学生一顿一个,每周起码两顿……”对于学生吃饭这件事,张鹏程早就拿定了主意,要让孩子们吃得更好、更营养,国家的午餐补助标准是每生每顿5元,超出的部分他就自己贴进去。
在张鹏程眼里,这些都是“小钱”,不足挂齿。为了乡村的教育,他还投入了一笔“大钱”——开办幼儿园。
“开办幼儿园,一方面是为了让村里的幼儿在家门口有学上,另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小学的生源,以免都流失到民办学校去,那会给农村家庭增加不少负担。”张鹏程在2018年就向上级部门提交了创办幼儿园的申请,并得到了许可,但资金迟迟没有到位。为了不耽误幼儿园的建立,张鹏程决定,先把这笔钱垫出来。但是没想到,这些钱一垫就是三年多,自家的新房建设也搁浅了。不到40岁的张鹏程不知不觉地多了许多白发。
一束光,用心教授爱
“为建幼儿园垫付了15万元,这笔钱里一部分是建新房的钱,有一部分是从朋友那儿借的,还有4万元是跟退休老教师借的。为了维持学校的开销,信用卡和网上的高息金融产品也都用上了。现在县里拨了10万元,会把借来的钱先还上。网上借的钱还有8000多元没还,假定每个月还2000元,很快就能还清了。”这笔账,张鹏程跟别人算得清,跟自己却算不清。
“前前后后往学校里投进去了大约有20万吧,没仔细算过,只是想着学校可以正常运行就好了。”他们一家人把学校当成了家,吃住都在学校。儿子在学校上学,张鹏程在男生寝室住,妻子田丽歌在女生寝室住,两人都是陪寝老师。“家和学校已经没办法分清楚了……”
其实,他们自己的新家距离学校不过百十米的距离。记者随张鹏程步行过来,不大的院子里,冬瓜秧在院子中央肆意生长,建材废料还在地上堆着。张鹏程顺手拿起一把笤帚,打扫起二楼的卧室。“今天下午要来两名支教的体育老师。”张鹏程开心地说道,“学校没住的地方,准备让他们在我家住下,反正空着也是空着。”
张鹏程常说,“如果你没有享受到阳光的照耀,你拿什么来照耀别人?如果他没有被爱过,那他将来怎么会去爱别人呢?”是啊!张鹏程给学生的不只是鸡腿和大虾,还有引领农村孩子成长的那道散发暖意、释放爱意的光。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01日第6版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4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3
头条 22-11-02
头条 22-11-02
头条 22-11-02
头条 22-11-02
头条 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