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1年9月,我进入学校实习。在众多实习任务中,最重要的是准备一节“好的”公开课。公开课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为各位领导对教师作出评价提供直观依据。因此,对于实习生而言,公开课是一场关键“考试”。
然而,在打磨过程中,我和一些实习生对学校倡导的“好的”公开课倍感困惑。学校认为“公开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具体来说:历史课上,要让学生讲述自己找到的史料;数学课上,让小组讲解自己得出的解题规律;语文课上,学生表演自己排练的课本剧。如此要求,虽然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处处由教师在“台下”帮学生完成。历史老师要帮学生找好史料;数学老师要帮学生整理思路;语文老师则要写好剧本、台词,组织排练。看着学生们犹如提线木偶,我们干脆称之为“表演课”。毕竟,曾经作为学生的我们,上过太多配合教师“表演”的公开课,而如今角色颠倒,这多少有些吊诡。
“表演课”的形式要求混淆了公开课的本质功能,使公开课失去了教师之间对话、合作、协商与互相发挥专业影响的载体功能,而变为收获他者赞美的途径。究其原因,应当从对学生与教师的理解两方面正本清源。第一,“主体性神话”的祛魅。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课堂》中指出当前教学理念推崇的“主体性神话”,其表现为对学生“主体性”的绝对化,从而割裂了学生与教师互动、教材等学习环境的关系。在缺乏足够经验与能力的基础上,学生难以通过“自主”“独立”的形式完成课堂任务,否则将会使师生共同陷入“人为的游戏”。佐藤学认为,学习应当在一种相互关系中发生,因此,教师对学习资料的组织、在关键时刻的引导、与同伴的对话十分重要,“好的”公开课应当对“主体性神话”祛魅,认识到学习发生、学生成长的真正逻辑。第二,“私有主义的墙”的打破。著名教育学者哈格里夫斯描绘了学校中存在的“课堂隔离”现象,表现为教师对自身效能的焦虑及对外部评估的恐惧,在“私有主义的墙”下,教师不愿探索和接受可能挑战或超越他们已经知道和做的事情。合作正是打破这堵“私有主义的墙”的正确途径,在合作的氛围下,教师个体被理解为教学专业者,他们对学生、学习、学科等内容有着个性化的专业理解,而公开课则是教师之间进行专业对话、发挥专业影响的平台。“好的”公开课应当打破“私有主义的墙”,让教师之间就“专业问题”坦诚地进行对话与协商。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我真诚地希望以后公开课中,不再“操纵”学生进行一场完美的“表演”。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04日第13版
头条 23-01-04
头条 23-01-04
头条 23-01-04
头条 23-01-04
头条 23-01-04
头条 23-01-04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
头条 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