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聚焦幼小科学衔接
小学一年级教室里的黑板高度降低了,班级公共空间增加了乐高角、手工角……这是记者近日在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看到的情景。小学一年级班级环境向幼儿园靠近,这是厦门各小学在入学适应教育中采取的典型做法之一。
近年来,厦门在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注重让衔接理念在环境和教学上落地,倡导在小学低年级营造幼儿园的氛围,并通过降低学习难度来“增缓冲”。同时,鼓励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联合教研,定期交换岗位或跟岗,共同破解衔接难题。
滑滑梯进小学,环境改造促衔接
在湖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实小校区,除了班级环境越来越像幼儿园,户外环境也进行了“幼儿园化”改造。学校在室外增加了滑梯和大型攀爬设备。改造之后,户外运动区受到低年级学生的热捧。这里有开阔的空间,孩子们在跑、跳、攀爬中,回味着幼儿园的快乐,入学的焦虑在运动中得到缓解。
2021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福建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同年10月,厦门市湖里区被确定为福建省幼小衔接实验区。2022年6月,经过湖里区近一年的试点,厦门市教育局主办“厦门市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会议”,全面推广湖里区经验,并启动全市幼小衔接工作。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撑,厦门很多小学都对环境进行了“幼儿园化”改造。厦门市音乐学校不仅设置了滑梯,还计划建设一个童话式的树屋,让孩子在充满童话意境的环境中适应小学生活。
“让小学像幼儿园,只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其实,我们更倡导做好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郑朝南说。
在厦门市音乐学校,对生活能力弱、适应能力不强的孩子,学校会进行单独辅导。对不能早起、上学迟到的孩子,教师没有一味批评,而是让班级等一等,并多次与家长沟通,逐步解决。对一些暂时不能适应小学生活的孩子,学校要求班主任多加关注,并引导其他同学给予帮助,对个别问题较严重的孩子,则请心理教师介入。
记者了解到,在学习适应方面,厦门一些学校也下足了功夫。
“时间王国里有几个卫兵?小猪佩奇几点钟起来上学?”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一年级教师叶幼云正在教学生认识钟表。“几乎就是模仿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包括教案设计和上课方式。”叶幼云说。
在厦门,市教科院、各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上公开课、编写“教学案例”等方式,引导教师改变教学策略,让孩子适应小学教学方式。
一些小学采用“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厦门市金安小学在孩子入学的第一个月,将以前的“上午4节课,每节课40分钟”,拆分为5节课:前两节课每节35分钟,中间一节课20分钟,后两节课每节25分钟。中间这节20分钟的课,教师并不讲授书本知识,而是进行“入学训练”,内容包括如何听课、如何记清楚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何整理书包、如何打扫班级卫生等。
金安小学教导主任阮婧说,实施“长短课”,一方面缩短了单节课的教学时间,让孩子能有个缓冲期,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掌握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具体技巧。
与此同时,降低小学一年级,特别是上半学期的教学难度,成为各小学的普遍做法。一些小学在课堂上增加了游戏时间,让孩子做到逐步适应。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杨冬梅说,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适度参考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能起到“增缓冲”的作用,而降低学习难度,则能起到“降坡度”的作用。这“一增一降”,能让幼小衔接的跨度更小,从而让衔接更顺畅。
幼儿园早准备,模拟小学“软着陆”
“一起大扫除,7人一组,如何再把人分成两个小组?”这是厦门市都市港湾幼儿园和宁里分园教师余帼英组织的一次幼小衔接活动。
“让孩子们一起扫地,是为了帮助他们做好生活准备、社会准备,而让他们对7个人进行分组,是提前渗透一些数学概念,这属于学习准备。”余帼英说。
孩子们在分组时意识到,如果一组2人,另一组5人,这样差别有点儿大,而一组3人,另一组4人比较合理。余帼英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班孩子,他们能明白数字的组合,这种自发学习的形式,既避免了“小学化”,又让他们理解了数字的概念。
湖里区康乐新村幼儿园教师陈亦傅,在引导大班孩子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向他们展示“山”“月”等汉字的演化过程,让他们懂得“符号可以记录信息”,从而让他们对汉字有了认识。
“很多家长认为,学习准备最重要,其实,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也很重要。”湖里区教育局幼教办副主任曾淑娥介绍,湖里区的幼小衔接,并不是从幼儿园大班开始,而是从孩子一入园就启动了,比如让孩子学会叠被子、整理物品等,都是从小班就开始抓起。
在湖里区,幼儿园还注重调整作息时间,以此让孩子逐步适应小学节奏。幼儿园从大班下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每次活动达到30至35分钟,这是为了让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更接近小学课堂教学时间。
教研促融合,换岗跟岗增了解
近日,厦门海沧实验幼儿园13位教师,走进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参与一个班整个上午的教学活动。而到了下午,延奎实验小学11位教师则来到实验幼儿园跟岗学习。
延奎实验小学和实验幼儿园的交流,是厦门幼小衔接交流的典型场景。实验幼儿园的孩子毕业后,会升入延奎实验小学。厦门在幼儿园与小学交流的过程中,强调就近原则,所有互相交流的学校,在生源上都有高度的重合性,以此保证互动更贴近实际。
“通过教研,我明白了幼儿园的教学更注重情境性。”延奎实验小学教师谢小丽认为,幼儿园更注重情感与态度评价,更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但容易带有主观性。小学更倾向于评价孩子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点,评价指标相对客观,但可能会忽略个体差异。通过培训,小学在评价孩子时,也会多一些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延奎实验小学副校长杜紫红介绍,双方的交流不止停留在教研层面,延奎实验小学一年级班级环境的布置,很多是由实验幼儿园的教师主导的。学校还同幼儿园教师一起,在校园设置了涂鸦区、闽南童玩区等。
厦门市教育局在《关于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工作意见》中提出,要进行定期联合教研,要求市教科院和各区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同时,市教育局鼓励小学和幼儿园定期交换教师岗位或采用跟岗的形式,深入了解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法、学习内容、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寻找科学有效的衔接路径与方法。
除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厦门还开启了学生间的交流。除了带幼儿参观小学等常规动作,一些小学和幼儿园还不定期联合举办活动,以此促进融合。
前不久,厦门市日光幼儿园大班孩子在厦门市音乐学校一、二年级学生陪同下,来到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联欢会。联欢会上,音乐学校的学生表演了小提琴合奏、钢琴独奏等节目,日光幼儿园的孩子则表演了舞蹈《祖国祖国我爱你》。表演结束后,音乐学校的学生还带着幼儿园的孩子参观小学教室,并一起观看高年级的学生如何练琴。
厦门市音乐学校副校长李玲玲说,学校在与幼儿园结对教研过程中,除了研讨如何让学生做好学习适应,还注重对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的探讨,让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多交流,给他们更多的心理支持。
《中国教育报》2023年01月08日第1版
头条 23-01-08
头条 23-01-08
头条 23-01-08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7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
头条 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