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寒假生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组织“寻迹乡愁”寒假实践
寻乡土原味实践里成长
【资料图】
本报记者蒋亦丰通讯员程振伟
看着四面柜架上的上万本小人书,村民们啧啧称奇。书的主人孙卫强老人一脸得意地讲述着这些藏书的由来,一名家长小声地给孩子讲小时候看小人书的场景。大学生们忙着拍短视频,现场直播采访孙卫强……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省德清县雷甸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联合主办的“乡愁寻迹团”走进雷甸镇解放村。
“现在许多学生生活在城镇,感受不到他们祖辈父辈曾经的农村生活经历。因此,我们策划了‘四代寻迹乡愁’寒假实践活动,赓续几代人的乡村记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王秋兰介绍。
于是,寒假一开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00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和雷甸成校合作,选择解放村作为活动第一站。大学生们多次到村里和老人访谈,找到杨家桥、铜艺馆、打铁铺、荷花塘等村里的标志性地点,设计了一条具有解放村特点的寻迹路线,并撰写“带上孩子,回老家寻乡愁”推文,寻找在附近城市和外地城市居住的解放村后代。很快,20余人的乡愁寻迹团组建起来。
走在杨家桥上,望着微风吹拂的河面,回乡的王德辉对正读高中的儿子王栋梁说起了小时候在河里游泳、大热天坐在大木桶里采菱角的趣事,“记得那会儿最喜欢看村里谁家结婚,接亲船队穿过杨家桥时锣鼓喧天的场景”。“爸爸,原来您的农村生活这么有趣,以后多给我讲讲,有空就带我回老家看看。”王栋梁情不自禁地说。
“这个铜艺馆陈列着过去村里铜匠们加工、运输、叫卖的场景,你妈妈小时候就喜欢追着铜匠们的自行车跑,小辫子直摇。”62岁的陈土根和孙子陈弈盛都是寻迹团成员,留意到孙子眼里的兴趣,陈土根越说越兴奋。当天下午,他和大学生张一宁一合计,临时加场解放村宣讲会。就在他家边上的文化墙下,陈土根回忆起豆腐坊、剃头铺、茶山的故事,细说解放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解放村的过往是我们共同守护的文脉,希望去城里打拼生活的一代代人能把文脉传承下去”。
活动第二天,大学生们策划了网络直播“寻迹乡愁传承文脉”围炉煮茶会。寻迹团成员们围坐在茶炉旁,每人分别道出两日来的现场见闻和心灵触动。解放村包括附近一些村落的村民们看着直播,纷纷在平台上晒出了自己的老物件、老照片,和团队成员们进行互动。张一宁表示,希望给村里建一个数字展览馆,将解放村的村容村貌、民间艺术、非遗资源等通过虚拟游览的方式呈现,“我在解放村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学生寒假回校照看农作园
守护农作物劳动中成长
本报记者缪志聪
寒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的校园农作园里依旧热热闹闹,学生认真地浇水、除草,小手弄得脏脏的。这是四年级部分班级学生回来照看农作物的场景。
“这一片是萝卜,隔壁的田里是蚕豆,今天回来就是浇浇水、拔一拔杂草。”学生杨佳语蹲在田边说,蚕豆暂时没长起来,但还有希望,“2月4日我们会再回来松松土,准备种上土豆和西红柿。”
小学生沈奕伶告诉记者,班上同学对这些“责任田”喜欢得不行,平时午休吃完饭都忍不住来看一眼、转一圈。“全班每个人都分到一点种子,分到一小块场地,至于种什么,都是全班商量好的。”她指着不远处的芹菜表示,“奶奶告诉我好养活才种的,收获了可以包饺子、做沙拉。”
在这所占地530亩、覆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学校里,“跨界学习,让大自然给孩子一个撒野和劳动的地方”是办学者长期的课题和追求。农作的小朋友们身边牌子上写着“梦想庄园”,身后是春季6个节气的科普栏。整个农作园占地5780多平方米,包括幼儿园的“果趣园”,小学、初中部的“菜根园”,高中部的“行知园”,一眼望过去在冬天里依然郁郁葱葱。
学校数百万元的整体投入,为学生参与校园公益劳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寒假里分批次轮流回学校来农作。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我们的学生都会到这片农作园来。”该校小学部校长朱国军介绍,农作园中丰富的农业知识、真实的劳动实践,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自然与实践并存”的校园生态农场。
“孩子从小在城里,很少去乡下看看农田。”四年级学生徐琰的妈妈表示,学校开辟了这么大的地方,让这些住在高楼大厦的孩子们体验劳动实在难得。
在农作园旁边,还建设有“拾味堂”烹饪教室。从2019年开始,这个216平方米的场所就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厨房”。教室里有32个独立操作台,配有制作日常中西餐的厨具和烘焙设备,可以满足64人同时上课的教学需要。
“我们引进了专业烹饪教材,聘请专业的厨师进行教学。”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校长张士民表示,“基础教育中习惯与素养养成尤为重要,学校将不断完善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人性最美的是劳动,劳动的情感、技能以及对劳动的尊重是我们培养的重点。”
河北邯郸学生积极参与寒假研学
走向大社会研学助成长
本报讯(记者张欣)“到美丽的粮画小镇,画一幅粮食画;在古枣小堤村,体验古法草木扎染之美;到邯钢集团去看一看,近距离感受钢铁温度里的经济腾飞……”河北省邯郸市少工委列出“红领巾研学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精品路线。寒假期间,许多学生慕名前往。
“我在明代万历十二年的青石碑上读到了‘将相和’的故事。”在历史典故“将相和”发生地回车巷,邯郸市丛台区新曙光小学学生李思佩感受到了2000多年前的赵国风貌,并在寒假研学报告中写下感悟,“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会继续好好学习,传承古人智慧与品质,长大后为家乡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新曙光小学学生王曦苒则把眼光投在了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她的家。“说起老旧小区,我们每个人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是我们从小长大的避风港,但随着这年岁越来越长,小区变得头顶有飞线、楼里堵障碍,生活有点儿苦,心里有点儿烦,你说可咋办啊?”在王曦苒录制的寒假实践视频中,她带领大家重走社区。改造后的小区焕然一新,一进小区大门,满是树木和花圃,还有专门设置的分类垃圾箱和活动场地。“相信在未来10年,我们的小区和城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丽!”王曦苒感慨地说。
黑龙江工商学院开展寒假线上教学活动
小学期教学学习获成长
本报讯(记者曹曦)“小学期教学活动满足了全天候学习和师生互动需要,涵养了学生良好素质和人文修养。”近日,黑龙江工商学院开展的2023年寒假“素质教育”小学期线上教学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学校充分利用慕课平台和精挑细选的素质课程,家校通力配合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入学习体系。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提升综合素质,黑龙江工商学院开展2023年寒假“素质教育”小学期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汇聚优质课程资源,制定配套教学管理,共设置涵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文艺鉴赏、文学修养、卫生健康、前沿信息技术等7个模块共16门课程,注重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价值塑造、人格熏陶、知识实践转化能力。
为切实发挥小学期制优势,学校为学生选配多名指导教师,适时答疑解惑,补充鲜活教育资源,鼓励督促学生始终保有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适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为提升小学期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强化课程育人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教育报》2023年01月30日第2版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30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9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