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承载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责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劳心又劳力的,他们既要在确保幼儿在园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好一日活动,还要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进行反思、评价和研究。幼儿园常规工作之外的检查、评比、创建、考核等也都需要教师参与。面对繁杂的事务,加班成了幼儿园教师的常态。我们发现,当加班成为常态后,明明工作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教师也会留到加班来做,造成恶性循环、工作效率低下。幼儿园频繁加班,只会让教师身心疲惫、心生厌恶。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幼儿园的信任和对幼教事业的热爱。
我园在深入调查、访谈、座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文化,将“幼儿园不加班”作为管理底线,给予教师掌控工作节奏的安全感、园所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如何做到不让教师加班?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
儿童多参与教师少设计
环境不用提前做
陈鹤琴提出,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作为幼儿学习的场所,应当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关于环境,我们提出“90%的儿童参与+10%的成人参与”。这里的90%和10%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例划分,而是为了突出幼儿才是环境的主人。幼儿园环境应当呈现幼儿的作品、游戏材料和学习轨迹,幼儿有权参与环境的设计和呈现方式。教师要做的是统整、补充、完善和优化。
开学初,为了给新学期的活动开展留下空间,我园的墙面会呈现“留白”状态,只保留少数新学期需要继续开展的活动,大部分墙面是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逐渐充实起来的。所以,教师不需要提前到幼儿园准备环境。
以区域规则的呈现为例,以前教师会从班级常规的要求出发,自己提前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游戏规则先贴出来。这些游戏规则看似儿童化,实际上幼儿根本看不懂,也不感兴趣。这样的环境于幼儿园是毫无意义的,白白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我们更强调在活动中充实环境。中班的建构区,壮壮的作品总是被人碰倒,教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便拍下照片和全班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壮壮的作品总是被碰倒呢?是别人不小心碰倒的,还是故意被人推倒的?”细心的幼儿发现:壮壮的作品搭在离积木柜很近的地方,其他幼儿取积木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碰倒。教师又追问:“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幼儿提出:“壮壮不能在靠近积木柜的地方搭作品。”“我们可以在积木柜旁贴一条线,线以内是拿积木时走路的地方,不允许在线里面搭积木。”教师请幼儿把这些好办法记录下来贴在建构区墙面上,新的游戏规则自然而然产生了,完全不需要花费教师额外的工作时间。
只有让幼儿真正参与到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中来,才会产生对幼儿有约束力,又能让幼儿认同且自觉遵守的规则。
为方便幼儿操作,我园墙体大多是软木塞板,室内外玩具柜高度都在幼儿身高以内,幼儿能够很容易地将自己的作品设计并呈现在环境中。幼儿园给每个班都配备了彩色打印机,教师可以灵活利用碎片化时间将幼儿活动照片等资料打印出来,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为环境创设提供了便利。
“减十加一”
最大化减少教师无效和低效劳动
为了让教师不加班,首先要最大化减少教师无效和低效劳动。教师在园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只能用有限的工作时间做更有意义的工作,如观察幼儿、陪伴幼儿,通过读书、交流、教研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更有效地开展课程,促进幼儿有效地学习和发展。幼儿园要从园级层面减少过多无效的考核、检查、评比和资料填写等工作。
例如,我们将教师日常填写的出勤记录、晨谈记录、电教设备记录、安全工作记录、家园联系记录等内容整合在周活动方案记录一张大表格上,通过精简和整合减轻教师填写资料的压力。
其次要倾听教师的心声。我园的办园理念是“倾听拔节的声音”,这里的“倾听”既包括教师倾听幼儿,也包括园领导倾听教师。在幼儿园,到底哪些工作不该占用教师的时间,教师比园领导更有切身的体会。2019年4月,全体教师通过大讨论的方式共同制定了“减十加一行动”。“减十”是指:减少无效和低效的公共区环境布置和过度装饰性环境;减少无效和低效的墙面布置;减少各种表格的重复填写;减少各种会议;减掉区域中的低效环境,如区域规则、区域名称等;减少对幼儿园的过度宣传;减少“袁幼故事会”频次;减少青年教师公开课频次;减少“山林课程”出访其他班级协助人数;减少同一天教师外出学习人数,确保一日保教质量。
“加一”是指增加观察幼儿,定期交流研讨。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改革中,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一步支架提出:观察一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用白描的方式观察记录儿童。第二步支架提出:共读儿童心理学或观察评价等方面的经典书籍,鼓励教师随时随地依据著作分析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提升儿童观察与行为分析能力。我园将支架内容分解到日常工作中落实,要求教师将观察幼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观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同时,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打开教师眼界,鼓励教师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能力。
“减十加一”行动深得人心,帮助教师实现了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
“四个人人”
充分发挥园本教研的力量
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班级,班级环境创设、空间规划、游戏材料提供、课程方案制定等是每位教师都要完成的常规工作,也是教师精力花费之所在。如果班级独立完成这些工作,就需要班级两位教师的配合和努力。如果以年级组教研或园级教研的方式把共性问题拿出来讨论,便可互相启发、智慧碰撞,达到1+1>2的效果。
我园积极探索园本教研新模式,以沉浸式持续性的进班观摩为重点,持续跟踪幼儿学习活动,掌握其学习特征,制定并调整教育方案。2017年至今,我们经历了“1.0版定底线,2.0版保质量,3.0版再反思”的过程,初步形成了“看—记—说—化”的教研新路径,形成了“人人做、人人思、人人写、人人说”教研文化。
看,是指深入现场,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思考,发现真实活动中的真问题。记,是用文字记录所见所思所想,实现思维进阶。说,是把眼睛看到的变成语言,表达出来。化,意味着内化吸收、迁移经验,意味着主动改变,将游戏精神融入课程实践,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简言之,就是把看见的记下来,把记下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再做出来。
初期,面对频繁的进班观摩和被观摩以及集中研讨,教师极不适应。有的教师反映:“这样的教研太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把时间省下来完成自己班级的工作。”但我极力坚持:“进别人的班级观摩,还要集中研讨,看似浪费时间,实则可以取他人所长补个人所短,听他人建议,汲取他人经验,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正是最省时高效的工作方式。”
几年来,我们通过扎实有效的园本教研实现了教师理念的同步提升和教育实践的同步发展。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教育现场,一次次教研现场的智慧碰撞,教师在保教工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得到集中解决。幼儿园及时汇总、梳理教研经验,形成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指引”,最大程度避免了教师走弯路,真正实现了全园智慧共享。当然,最重要的是解放了教师,让他们能抽出更多时间兼顾生活、学习、成长。
(作者系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袁巷中心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6日第2版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