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而获皆曰“得”

时间:2023-08-23 09:37:06 来源: 中国教师报



(资料图)

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时,我担心学生无法理解“封狼居胥”,反复告诫他们“狼居胥”是一个地名,结果学生却说“赢得”的“得”字需要讲解一下,因为这个字看似容易,实际却很难准确解释。于是,我给他们展示了“得”字的字形演变。

从甲骨金文到战国文字再到篆书,“得”字一直有两种字形:一个有“彳”,一个没有“彳”。没有“彳”的“得”字基本由上面的“贝”(中国古代的通用货币)和下面的“又”(右手或手腕)组成,表示手里拿到贝币或者手腕戴着贝币;有“彳”的“得”就是在文字的左边加上表示丁字路口的“彳”,与右边的部分合起来表示走在路上得到钱币,所以许慎《说文》曰“得,行有所得也”。

想要“有所得”往往需要“有所求”,元代黄公绍编写的韵书《古今韵会》便说“凡有求而获皆曰得”。不论“行有所得”还是“有求而获”,都是“得到”的义项。得到的东西可以是有形且具体的,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时,得楚之和氏璧”;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收获,我们将这种收获感叫作“心得、体会”,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有所得”首先需要具备做事情的条件,所以“得”引申出“具备”和“能够”的义项,比如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就是“具备”的意思,《鸿门宴》中“未得与项羽相见”就是“能够”的意思。有了做事情的条件还需要做完事情,于是“得”又引申出“完成”的义项,唐代聂夷中《咏田家》诗中“医得眼前疮”便是这个义项。

“有所求”最后还得到了,说明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于是“得”就有了“正确、合适”的义项,比如苏洵《六国论》中“此言得之”就是“正确”的意思,而“得法”“得体”等词语则是取“合适”的义项。想法和做法都正确,难免就会“得意”,比如《史记·管仲晏子列传》中“意气洋洋,甚自得也”就是这样解释。“得意”之时与人相处就会比较融洽,于是又引申出“融洽”的义项,比如明代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中“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除了本身的义项,由于‘得’与‘德’的读音相同,所以‘得’常常作为‘德’的通假字,表示‘感恩、感激’,比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讲到这里,学生纷纷点头,看来这个“于不疑处有疑”的字他们已经都懂了,这真是“向有字句处读书”啊。(柴海军)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23日第16版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