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大早,新郑市观音寺镇十里铺村村支书赵东民就来到村口文化广场,张罗着当天的排练,为的是元宵节的狮鼓大会。
“十里铺村,因距新郑城南十里而名,古为南北交通要道。春秋战国,是各国诸侯会盟之地,曾留下会盟台和盟山庙。”乡贤赵宪立说,明清时期,村庄筑起安和寨,赵、高、杨三家居住至今。而舞狮子和大盘鼓,是村庄的又一张名片。每年元宵节,村里的狮鼓大会,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
记者随赵东民来到排练现场,只见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忙碌着。舞狮表演形式不仅有架上驮人、转椅,而且增加沿绳,尤其打击乐雄浑激越、节奏明快。
(资料图片)
十里铺的舞狮表演,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为增强村民凝聚力,活跃村民文化业余生活,村里三大姓出资成立狮子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狮子会在新郑十里八村的庙会或应邀外出表演,受到众多好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狮子会又多次参加乡、县组织的民间文艺汇演并获奖,曾获县民间文艺汇演一等奖。
如今,狮子会在村“两委”支持下,得以恢复和发展,村民纷纷参与其中。
74岁的杨水民老人是舞狮队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年前,他天天在现场指导年轻人排练。据他回忆,小时候看到父辈人舞狮子,就对舞狮产生了兴趣。每到排练期间,他便跟在父亲后面学习舞狮技艺。
“每逢过年,大家欢聚,舞狮子是为助兴。”杨水民说,舞狮不是简单的蹦跳,对表演者要求很高,狮头需要身材魁梧有力者,狮尾需要体态轻盈灵活者,而且双方要配合默契,才能完成所有惊险动作的表演。扑、跌、翻、滚、跳、跃……这些是舞狮的常见动作。
为将这个传统项目发扬光大,大伙儿不断摸索,创新动作技巧,从最初的金鸡独立、双狮闹春,到三阳开泰、五狮登科。经过努力,自编自导的舞狮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完整,更具观赏性,也更使舞狮这一古老套路焕发出新的活力。
舞狮能手赵全喜说:“大伙儿每年排练、表演,就是不能让这个老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失传。”现在全村舞狮爱好者已发展至200多人,年龄最小的仅10岁,最大的74岁。去年,村里又借助文化合作社的平台,培养20多名女鼓手,每逢表演都会吸引众多群众拍手叫好。
为了配合舞狮表演,村里又组建鼓乐队。“加入到俺村乐队,女同志在一起说说笑笑,打鼓排练。锻炼身体,和美幸福,年味儿也更浓了。”女鼓手王香玲所说的年味儿,似乎就是乡里乡亲不变的传承。
“舞狮这种传统文化不能丢,它是全村凝聚力的重要事项之一。”80多岁的老村民赵大爷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张立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2-01
头条 23-01-31
头条 23-01-31
头条 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