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券商研报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雷人的不在少数,成为圈里圈外争相调侃的热点话题。
“说好的3000元呢?”被股民、基民问过许多遍的这句话,是对中信证券说的。今年2月10日,中信证券在贵州茅台突破3万亿市值后,在研报中给出茅台1年期目标价3000元。昨日,贵州茅台暴跌超过4%,跌破1600元,收盘价为1595元。不知在看到贵州茅台如此的股价表现时,中信证券会作何感想?
昔日的“白酒股王”、神坛上的贵州茅台不知它的底在何处。但至少目前来看,中信证券在四次研报中坚持振臂高呼的“3000元”仍是“反指”,让人直叹道:春风仍未现,白酒赛道长坡厚雪。
除了“反指”操作,券商研报中也有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分析。8月4日,国信证券在研报中分析得出,2060年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营收中枢为1714亿元。
不妨回头看看那些夸张到已被“打脸”的研报。例如2016年东吴证券发布研报称福成股份“3个100亿支撑市值翻倍”,没承想被福成股份亲自否认。去年,因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该研报分析师被江苏证监局罚款20万元。
令人惊讶的不仅是夸张的内容,还有奇葩的表达。例如,《我们坚决不要脸了 投资者别接飞刀》《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等研报,从标题到文风都够“雷人”,热度是有了,证监会的点名批评也来了。
为何会有这么多高调甚至“失态”的券商研报频频面世?或许是因为分析师们缺乏专业精神,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博出位,甚至是在写研报时心怀杂念另有所图。对此,我们无从细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信息极其敏感的金融市场,一份“失真”的研报给券商带来的是市场的鄙夷和信誉的受损,给投资者带来的则是真金白银的暴击。分析师们在下笔时,对市场务必多一分敬畏之心,投资者在打开一份研报时,则需要多一分警觉,多一分清醒。(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谢聘 实习生 李心怡)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
头条 21-12-07
头条 21-12-06
头条 21-11-30
头条 21-11-26
头条 21-11-25
头条 21-11-24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7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