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面对工业经济的下行压力,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财税金融、保供稳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推出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打好工业稳增长“组合拳”“连环招”,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好“压舱石”作用。其中,将重点提振制造业投资,积极引导扩大信息消费、新能源汽车等消费需求,加快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兴产业,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过去一年,一系列工业稳增长政策举措发力,确保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值达到6.1%。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保持增长,有15个行业增速超过两位数。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8%,两年平均增长18.9%,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98%。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5G+工业互联网”在采矿、钢铁、电力等10个重点行业形成了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等20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部署下,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5%。
纾困帮扶惠企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1年规上中小企业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0.7%和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17.1%,均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一大批创业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和成长,目前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达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达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848家,成为所在细分行业领域的标杆型企业。
不过,需要看到,2022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表示,当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的态势仍然不牢固,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国内供给约束隐忧仍存,消费和投资需求依然偏弱,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叠加近期疫情多地散发、基数效应等问题,今年一季度工业经济仍然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
记者从会上获悉,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财税金融、保供稳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推出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具体包括,提振制造业投资,引导扩大消费需求,做好能源要素保障协调,加速发挥新动能引擎作用等方面。
罗俊杰表示,将发挥投资对稳定工业增长的关键带动作用,抓紧启动实施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行动。加强产融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同时,深入实施“三品”战略,促进信息消费升级,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健康养老、冰雪装备等产业培育力度。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
在做好能源要素保障协调上,将精准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着力解决企业“缺芯”“缺柜”“缺工”等问题,加强能源、物流、用工等要素保障协调,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特别将着力解决汽车等领域芯片短缺问题,畅通关键零部件供应渠道。
此外,将通过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包括,完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化5G、千兆光网在制造、矿山、能源、农业、交通等领域融合应用,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拓展虚拟现实、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应用,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兴产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中明确“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前期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安全的基础上,工信部将聚焦提升产业技术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方面,打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基础。
“制造业的关键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将对制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实施专项攻关工程。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聚集。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六个基础”,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同时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大力度提振制造业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全面提升产业链完整性、韧性和水平。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平稳快速发展仍是下一步重点。田玉龙表示,2022年要“稳”字当头,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把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地,帮助中小企业纾困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要更加精准。同时要“进”字发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提升其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
在强化服务上,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推动产融精准对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将继续下大力气,推动政策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