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首月绿色债券发行量为去年同期4倍,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密集落地,首只零碳科技投资基金成立……在前期政策催化下,今年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多点开花”局面,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据了解,今后一段时间,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将成为金融业的重点工作。
多路资金涌入绿色金融
刚刚过去的2021年被视为绿色金融崛起“元年”。在前期政策催化下,今年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特点,投融资热度明显升温。
绿色债券在开年首月发行提速。中诚信研报统计显示,2022年1月新发行绿色债券40只,发行规模合计692.92亿元,其中,11只为碳中和债券,规模143.19亿元。整体来看,今年1月的绿色债券发行量为去年同期的4倍多,发行规模约为7倍多。1月绿色债券占债券市场整体规模的3.65%,相比较2021年全年2.05%有明显增长。
人民银行于去年11月创设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发放也进入落地阶段,开年至今,包括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在内等多家银行陆续披露了获得人民银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情况。例如,农业银行获得的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对应前期已发放的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碳减排重点领域贷款189.46亿元,支持国家电投张北“互联网+智慧能源”800MW风光电示范项目、大唐象山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等项目263个,支持企业197家,可带动碳减排382.56万吨。
更多社会资本也在积极通过多种方式介入绿色金融投融资。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披露的《2021可持续发展债券(一周年报告)》显示,此前阿里巴巴集团发行为期20年的可持续发展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9.87亿美元。目前,该资金已全部用以支持12个ESG相关项目,覆盖了能源效益、绿色建筑等领域。IDG资本日前联合基金战略投资方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成立国内首只零碳科技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关创新领域。
“当前绿色金融市场之所以快速扩容,主要得益于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出与支持,包括启动和扩容全国碳交易市场、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的补贴和税收支持力度、在高耗能行业鼓励绿色生产与消费等等,在项目支撑、风险定价等方面为金融体系服务绿色项目提供了支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
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持续细化
业内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最新研究估算,从2021到2050年,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需求总额将达487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30年,中国需在该领域年均投入超16万亿元,其中约90%的资金需要通过金融市场筹集,另有约10%来自政府财政。通过绿色金融体系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交通、绿色建筑和低碳制造等领域。
在2021年明确“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后,今年来,为有效有序扩大相关投资,从部委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均已就绿色金融细化相关部署。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制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环境信息披露和相关监管标准,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银保监会2022年工作会也重申,围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支持能源稳产保供。
地方层面,湖州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绘制全国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提出围绕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需求,打造以信贷、保险、债券、基金为主的多层次转型金融服务体系。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
激励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领域投融资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激励机制、评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强化。人民银行也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将成为金融业的重点工作。
“由于绿色金融投资产业项目存在回报偏低、信息不对称、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等问题,引导资金投资绿色产业项目需要政策引导和激励。”东方金诚信用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绿色金融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表示,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层面,绿色项目识别、评估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很多投资机构对绿色金融资产、绿色项目的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仍存在融资难、绿色项目和绿色技术的界定不明确等问题,加之绿色投融资经常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缺少分析工具等问题难以从传统金融市场获得足够融资。
对此,方怡向认为,未来金融监管部门或从多方面完善绿色金融机制,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项目识别标准、绿色项目环境效益核算标准、绿色项目第三方评估、评级规范等方面。同时强化绿色项目、绿色金融产品的环境信息、ESG信息的披露,增加绿色项目、绿色金融产品的识别度,降低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项目的识别和评估成本。
此外,任涛建议,在前期将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纳入合格抵押品范围的绿色资产类别。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加大绿色投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但不限于适当提高绿色信贷不良容忍度、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提高高碳项目资产风险权重、提供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绿色投融资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8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
头条 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