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也是“冬病夏治”治疗的黄金时间。
中医认为,这段时间外界气候阳气和人体自身阳气都很旺盛。此时治疗一些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相当于利用了“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三重阳气,可共同作用于人体病灶。不管是祛除寒湿、通经活络、固本扶正,还是预防和减少诸多病情发作,都能让疗效最大化。
那么,有哪些“冬病”适合“夏治”?记者采访了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金成强,为大家答疑解惑。
何为“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变,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等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且“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这些疾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艾灸、刮痧、拔罐等方法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金成强称,“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易发的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一般认为,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以慢性咳喘病为例,其病根就是寒和痰。“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寒冰一片,两寒夹击,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是雨天晾衣服,很难晒干。而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因此,即将进入三伏天,“冬病夏治”也正当时。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天的时候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
有哪些“冬病”适合“夏治”?金成强告诉记者,主要包括: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2.慢性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虚寒性头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辨证属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弱证等。4.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5.其他:亚健康人群、畏寒怕冷、腰膝酸软、手足冰凉等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夏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根治疾病的效果。”金成强说,夏季倘若没有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身体就会再度陷入“陈寒未去,又添新寒”的困境中。
“冬病夏治”也有误区
“是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冬病夏治?”答案是否定的。金成强说,“冬病夏治”要避免几大误区:
1.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为了温补人体阳气,比较适合阳气不足、不能固护温煦人体,致使阴寒之邪侵袭人体引发疾病的人群。此类人群可通过贴敷、艾灸、拔罐等特色疗法,补益人体阳气,护卫机体制衡阴寒邪气,再到冬季时,机体就能有效抵御阴邪,即使致病,病情也会大大减轻。而平时阳气充足、阴气亏虚的人群,不适合冬病夏治。如果一味增补阳气,会损害阴气,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反而加重疾病。
2.很多人不分疾病盲目“夏治”。一般是否适合冬病夏治,要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情况决定。如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耳鼻喉科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肢体麻木、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如果因为素体阳虚、因感受风寒邪气引发所导致的就适合冬病夏治。但如果上述患者出现黄痰、咽干口燥、心烦胸闷等热证的征象就不适合“夏治”。
3.认为第一次“夏治”后有效不继续治疗。“冬病夏治”贵在坚持。一般一年为一个疗程,需连续治疗3至5年,也就是3—5个疗程。另外,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良好的疗效,效果才会更好。很多人治疗一次后觉得有效果就不治疗也是错误的。
4.以为“夏治”后冬病不再发作,也是错误的。人体极为复杂,身体发病与否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青壮年和年老体弱者,对治疗的敏感性和疾病的抵抗能力就不一样,疾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因素都会影响发病。冬病夏治后,根据体质不同每个人的症状不同,也不能盲目认为冬病不会发作,或者彻底根治。
5.“冬病夏治”不仅仅是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中医一种外治的特色疗法,通过将药物贴敷在特定穴位和经络上,刺激该处穴位经络,达到温补阳气、通经散寒、调理气血的作用。但冬病夏治的特色疗法不只有穴位贴敷,还包括艾灸、针刺、拔罐、埋线或内服中药汤剂等其他疗法。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
头条 21-12-07
头条 21-12-06
头条 21-11-30
头条 21-11-26
头条 21-11-25
头条 21-11-24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7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