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报甘头条|委员建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技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时间:2022-03-19 20:33:46 来源: 九派新闻


人工影响天气,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特约信息员、省市两级政协委员唐浩漩向省委和省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技能建设的建议》,呼吁进一步发展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有效提升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

据报道,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7月中下旬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200多亿元。应急管理部公布的十大灾害事件还有:黄河中下游严重秋汛、7月中下旬山西暴雨洪涝灾害、8月上中旬湖北暴雨洪涝灾害、4月30日江苏南通等地风雹灾害、8月中下旬陕西暴雨洪涝灾害、11月上旬东北华北局地雪灾、云南漾濞6.4级地震、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青海玛多7.4级地震等,这些灾害共计造成了164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22年,甘肃省气象局对外发布的甘肃省2021年度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也包含2月全省天气异常偏暖,平均气温为60年来最高;3月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为近8年最强;4月雨日历史最多,河东首场区域性透雨偏早20天;春季气温起伏大,农林果业受到影响;5月冰雹点多面广,敦煌出现建站以来最强冰雹天气;夏季“热浪”席卷全省,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等天气气候事件。

近年来,极端天气显著增加,但随着雷达、卫星和飞机等新型云降水探测装备及技术的发展,先进的云降水预报和催化数值模式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预报、识别、作业指挥能力不断提高,新型作业装备(无人机等)、高效绿色催化剂和安全作业技术也积极应用,一定程度上降低、减少了群众损失。目前,这些技术依然存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不足、科技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主动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亟待提升、体制机制和投入保障仍需完善的问题。

为此,唐浩漩委员建议,一是建立完善适应新任务要求的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国家、区域、地方统筹协调,明确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部门在科技创新中的工作定位,匹配相关支撑政策、资金、资源,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业务体制机制,增强建设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效果评估、仿真模拟等系统,同时建设国家级空中作业力量。建设国家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场,提升国家级的指挥调度和空中监测作业能力。

二是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研究和特色技术研发。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机制,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围绕“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区支持力度。持续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建设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开展云降水机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完善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研究试验和推广应用。开展人工催化和其他技术干预手段的实验研究,建设国家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场。建设相关试验仪器设备,开展人工消减雨(雪)、防雹消雷、消减云雾试验和关键技术研究。调整优化空中和地面作业力量布局,设立国家级应急机动作业队,提升服务重大任务和重大应急的高效机动作业能力。

三是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和推广。协调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区和特色试验基地,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立作业效益综合评估模型,完善效益评估方法。构建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建立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

四是尽快形成预报研判决策工作体系。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联合开展学科建设,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组建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团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人才队伍建设。充分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人员各项待遇,落实首席业务技术岗位制度,健全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统筹各类专业队伍集约发展,形成灵活机动的预防减灾人影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