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津:盐碱地变良田,高科技保增产

时间:2022-03-21 06:30:29 来源: 九派新闻


春耕忙,备耕勤。惊蛰时节,山东德州市夏津县新盛店镇五安庄村种植大户王延岭50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田里,麦苗青青,随风摇曳。农技员马春芳蹲下身子,拨开麦苗根部的泥土,埋头打量:“长得不赖!有四五蘖了,旺着呢。”她把土推回去,“这场雨很及时,后期肥、水跟上,管理到位,每亩有效穗50万穗以上有望。”

“地‘肥’了,能多打粮了!”接过话茬的王延岭道,“要说这片地,过去啥模样?仨字:‘碱’‘板’‘瘦’。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

增粮的关键是有能生产粮食的土地,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地势高亢,水资源相对贫乏,盐化潮土及盐土类种植区约占耕地面积的20%,主要包括北城街道、新盛店镇、田庄乡、银城街道的部分地区,“盐碱地上只适合种植耐碱的棉花”是当地农民世代相传的“古训”,老百姓基本上都不在上面种植粮食作物。

2013年,王延岭刚把这片地流转过来时,麦子亩产还不到400斤。改水、深松深翻、施用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几年下来,他前前后后投入了30多万元,产量逐年稳步提高,麦子亩产400公斤左右。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夏津县持续发力培强科技支持,特聘5位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吨半粮”创建专家顾问团队岗位专家,帮助县乡村三级开展工作,全力做到“一乡一案、一田一策”。组建14个技术指导小组,对各乡镇开展“一对一”定向技术服务。成立夏津县乡村振兴学院,全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以“专家团队+技术小组+实用人才”体系的贯通,“全程指导+示范展示+素质提升”模式的应用,科技助力粮食丰产增收。

王延岭搭上了“顺风车”。通过与专家团队合作,自2021年开始,连续3年,采用ETS复合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进行中低产田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在其50亩盐碱地上进行“改地增粮”:土地翻耕时,翻耕深度达到25公分,施用微生物菌剂与农家肥结合进行,既增加土壤里有机物质的含量,改良土壤的结构,又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与繁殖,使肥土相融,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现在这土,松软细腻。”王延岭捡起几个土疙瘩,放在手心用大拇指指肚一捻,细土顺着指间滑落下来。

试点先行,样板引路。夏津县筹划5000亩土地进行土壤改良技术示范,综合采用工程、农艺、生物、科技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突破中低产田改良的技术难题,改变盐碱地传统的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单一农业格局,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对农民而言,实际的增产效果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表示,遵科学,精农艺,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落实,让田间“绿”意更浓。

针对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普遍播种较晚的现状,夏津县推行县级领导包保乡镇和农业技术人员分乡镇定向指导制度,促苗早发、促根生长、促蘖增穗,加强麦田春季管理。

“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及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2%。坚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在全市第一个成立乡村振兴投资发展公司并加挂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管理服务中心牌子,灵活采取土地流转、托管服务和折资入股等方式,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先后建成合作社联合社14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89个,覆盖全县61.49%的行政村,入社农户1.99万户,占合作社所在村农户总数的25.82%。

同时,他们以“县乡村三级合作社+农户、农田、农技、农企”为路径,以指挥田、示范田、样板田创建为突破,加快“吨半粮”创建步伐,达成“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技术措施更趋科学、单位产量显著提高”的年度目标,实现“粮食安全、粮农增收”的协调统一。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