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63天海上漂泊,近3万海里,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潘钰老师,带回采集的58份大气以及53份富集海水等样品,将进行持久性污染物检测等科研分析,为我国在极地等背景区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国际公约提供科技支撑,并扩大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学术和国际影响力。
4月13日上午,在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江汉大学队员凯旋欢迎仪式上,凯旋的潘钰老师(左二)将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全体队员签名的文化衫,移交给江汉大学档案馆珍藏。同时,她也被学校授予“南极勇士”荣誉。
22分钟仪式完毕,潘钰回到实验室继续她的研究工作。
(资料图)
海水取样需要两人配合
作为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之一,江汉大学潘钰老师是2022年10月26日从上海出发,随“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奔赴南极的。
“任务艰巨,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采集实验工作。”在武汉土生土长的32岁潘钰老师,从接到任务那一刻,就做好心理准备工作。
从上海出发,此行的路线是先到南极中山站,再到南极长城站,又回到中山站,沿途采集大气和海水样品,并对原来布设在长城站的被动大气采样器内的树脂(用来吸附污染物)进行更换并采集周边土壤苔原样品等。
潘钰抵达长城站。
采集海水样品时,潘老师要在科考船甲板上,将一个不锈钢采水器投入海水中。潘老师说,类似用桶从井里打水,只不过设备在取海水后,会自动“封口”。每次10升海水样品取上来后,会马上用固相萃取仪进行预处理,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海水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再冷藏在船上实验室冰箱,最后带回国内检测分析。
潘钰采集样本。
考察队非常注重安全,每次去艉甲板海水取样,需要两人同行。海上航行,难免会遭遇大风大浪,但气象保障水平很高,船长经验也非常丰富,碰到气旋会提前规划航线。“浪高的时候,足有5米,相当于两层楼高。”潘老师说,科考船上的专业气象人员会提前预警,大家待在室内,并固定好个人物品。如果遭遇大风大浪,人躺在宿舍床上,潘老师形容像“摇篮一样”。
这次研究采用大流量主动采样器来采集大气样品,并使用石英纤维滤膜来采集大气颗粒相污染物,使用聚氨酯泡沫来采集大气气相污染物。每2-3天更换滤膜和聚氨酯泡沫一次,最后带回实验室分析。
潘钰进行海水预处理。
由于南极此时昼长,到了作业海域取样点位比较集中,科考队员相对休息时间比较少。
“我们只要有空时,就抓紧时间休息,不能耽误工作。”潘老师说,每位科考队员的任务不一样,有的队员每天工作时间更长,很辛苦,但大家没有怨言,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总是在想办法完成科考任务,同时大家也经常相互协作完成任务,这份队友情让人倍感温暖。
一日四餐
科考队员晚上还要工作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上,生活条件还是很好的,两人一间宿舍,面积相当于大学生宿舍的1/2大,虽然紧凑,但功能齐备,上下铺,有卫生间、洗漱间,衣柜、书桌、沙发。
“除了工作,我们在科考船上,娱乐生活也丰富多彩。”潘钰老师说,有卡拉OK、有乒乓球等。空闲时,潘老师会和队友一起打乒乓球,有时也看看书籍。
在饮食上,品种很是丰富,与平时几乎没有两样,甚至比平常吃得更好,大厨会根据南北口味轮换菜单,菜式非常丰富。潘老师说,早餐有鸡蛋、白粥、油条、豆浆等,白天的鱼肉等等都有,甚至还有汉堡。
不过,在科考船上,是“一日四餐”。潘老师解释,主要是多了一个消夜,有些科考队员晚上还要工作以及船员晚上也会值班。
潘钰在甲板上换膜。
2023年的春节,潘老师是在科考船上度过的,这也是第一次在外过春节。她通过卫星电话,与爸妈通话。电话中,得知潘钰工作和生活都好,爸妈也为她点赞,“你好好完成组织上安排的科考工作,我们在武汉身体都好!”
分析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为我国在极地等背景区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潘钰老师在码头展示江汉大学队旗。
今年4月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潘老师将采集的这100多份海水、大气样品,通过前期处理密封并附带干冰冷藏,寄送回了学校。这些样品将在实验室进行萃取、净化、浓缩,最后采用高分辨质谱等仪器设备进行分析,样品提取液要进行大约一万倍的浓缩才能够准确定量。
江汉大学潘钰老师展示科考样品。
潘钰此行任务,是开展由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行为”研究团队王璞研究员,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任务。
据了解,此次潘钰老师出征南极,是江汉大学首次参加南北极科考活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也是该校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科教融合 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协议下深化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南极风光。
王璞研究员介绍,此次科考,主要是沿南极航线,在南大洋、南极洲周边海域开展大气、海水、沉积物等样品的采集,系统追踪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典型新污染物的全球迁移行为,解析其分子机制,揭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极地环境的潜在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够通过食物链累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王璞研究员介绍,这类污染物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长距离传输,到达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南北极地区。
潘钰使用的仪器设备。
开展这项科研的意义在哪里?王璞解释,通俗地说,就是南极有哪些污染物?从哪里来?是什么成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有哪些影响等等。
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人为生产的化学品,监测极地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期变化,对于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通过对污染物的分析,我们可以追踪其来源,到底是通过长距离迁移而来还是当地源排放的影响。”王璞说,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得知这些污染物对极地生物和食物链是否有影响。
江汉大学潘钰老师(左一)和同事在做实验。
这些样品采集回来后,还有大量实验研究工作要做。王璞研究员说,预计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对污染物的分析研究才能出结果。
这项研究既为我国在极地等背景区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国际公约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可扩大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学术和国际影响力。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
头条 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