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点:“滤镜”碎了?公众人物不完美不是网络暴力的借口|九派时评

时间:2022-08-08 17:03:25 来源: 九派新闻


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对于工科博士张女士而言,网络本来是一个实现梦想的美好之地,4年前她开启直播,并且收获了近千万粉丝。然而,几则掐头去尾的视频截图,扑面而来的煽动性言论,把张女士推进舆论深渊。


【资料图】

在退网半年后,一个叫“大某某农场”的账号仍不断发视频谈论她,双方撕扯不休,以至后来发展到向各个部门进行举报,引发一场从线上到线下的“网暴”纠缠。最终,法律向张女士伸出了援手,2021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已经就张女士被诽谤案进行了刑事立案,目前公安机关正在侦办中。相关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也将在不久后开庭,张女士请求判令被告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披露“大某某农场”的真实身份信息,将其追加为被告。

图说:“大某某农场”在2021年1月10日发布的一条抖音内容/图源:红星新闻

基于网络用户数量大、信息传播快的特性,给予了更多普通人快速成名的舞台,张女士也受益于此。然而,正如那句名言:世界上所有的馈赠,早已在背后明码标价。众多网民对于张女士的才华、背景感到敬佩,进而成为其粉丝,但当有人对其身份质疑,以其口误而认为其名不副实,就会引发网络舆情的反噬。毕竟,粉丝对于网络偶像往往有先天滤镜,但这一切均来源其人设,一旦人设因为某种因素被突然打破,粉丝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失望及落差感,乃至因爱生恨,最终会受到信息以及情绪引导,引发对张女士的更多网暴。

因此,偶像与粉丝之间内含脆弱的平衡,偶像必须保持完美的外在形象,从而获得粉丝的持续支持;粉丝则从类似张女士的励志经历、才华挥洒中汲取精神资源,作为自我庸常人生中的激励工具,双方就此各取所需。但平衡被打破,偶像走下神坛,在各类信息不断被制造的网络上日益成为大概率事件,越是爆火的网上偶像,越容易遭遇黑天鹅事件,这样的案例已不止一次发生。

图说:2021年8月,张女士被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断为焦虑状态、失眠、抑郁状态/图源:红星新闻

当然,张女士的网上偶像身份可以被打破,但毫无事实根据的造谣、抹黑则不应被允许。今年2月,最高检举行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网络时代人格权刑事保护”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五件以人格权刑事司法保护为主题的指导性案例,这也释放出明确的法律信号:司法机关将不断加强网络时代人格权刑事保护,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也因此,张女士与涉嫌网暴的“大某某农场”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网络口舌,而是指向网络环境下侵犯人格权犯罪案件的治理。尤其是针对针对网络诽谤犯罪被害人维权成本高,通过自诉救济面临“取证难、举证难、证明难”的现实困境,最高检正联合最高法、公安部研究起草相关规范性文件,拟进一步明确“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自诉与公诉的程序衔接等问题,以更好地指导办理诽谤犯罪案件,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对于网络时代人格权的保护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任何在网络上肆意对她人捏造事实、诽谤、进行人格攻击的行为都将依法受到惩处,张女士所遭遇的困境能通过法律介入而加以破解,也就赋予了我们每个人遭受网暴时的司法救济权利。

这也说明,网络并非单纯的虚拟世界,随着网络技术日益深度嵌入经济生活,与人们产生无时无刻不在的交互,更多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等正从线下移植到线上,虚拟与现实逐步走向一体化,网络世界的人格权也随之覆盖了线上与线下,在网上随意对他人进行网暴是违法之举,必将受到法律更加严厉的惩戒。从之前的“辣笔小球”侵害英雄烈士名誉、“杭州女子取快递被诽谤案”到如今的张女士被网暴等案件相继被司法机关审理,也就对仍存侥幸心理的某些人敲响了警钟:通过网络暴力涉刑案件自诉与公诉相结合,违法者所将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而法律的完善与执法的落地,又将唤醒更多人的维权意识,对于涉嫌网暴行为零容忍,最终形成公民个体维权与法律保障的治理合力,对网暴现象产生更积极的治本效果。

【来源:九派新闻】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