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文/罗志华 作者系医生
据报道,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廖正银回老家探亲时,给乡亲们免费看片提诊疗建议的视频被传至网络,引发广泛关注和点赞。视频中,廖正银身着便装,认真地看着一张CT片,周围还有好几位乡亲手里提着影像片等待问诊。视频拍摄者朱女士介绍,乡亲们去华西医院挂专家号比较困难,每次逢年过节,廖正银回家后,许多乡亲就会直接到他家里去,请他帮忙看片。
廖正银回老家给乡亲们免费看诊/图源:视频截图
廖正银借国庆长假回乡之机,为乡亲看病并广受欢迎,是其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体现,但这件事本身也暴露出基层医疗的一些短板。当前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楼越建越漂亮,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好,但人才紧缺或结构性断层等难题得不到化解。办公场所、检查设备只要花钱就能建好和买回,但人才决非花钱就能引进,其结果是,检查设备调试好了,却没有人会使用;检查做出来了,却没有医生懂解读、或因解读容易出错而得不到患者的信任。以至于拿着基层做的CT片等影像资料找大医院医生看片,已经成为常见现象。
假期结束,廖正银终将返程。因此,化解这道难题,不能寄望于专家临时回乡。提高基层人才待遇、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通过定向培养和在职进修、轮训等方式,让更多基层医疗人才有机会变成“本土专家”。只有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基层医疗人才荒,方能尽快得到化解。
其实,立足现有条件,基层也可拥有更多“不返程的专家”。比如,医联体是大小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联合体,在医联体内,大医院的专家有义务定期下沉基层,将高端诊疗“送医到家”。此外,“基层经历”成为许多大医院评定职称的必备条件,医师多点执业,也是医改大力倡导的一项强基层举措,专家下基层,已经形成多层面的驱动力。这些向下输送医疗技术的渠道,应该得到进一步疏通。
放眼未来,还可通过信息化手段,让专家“常驻基层”。由先进的机械臂、灵敏的传感器、强大的控制系统、便捷的网络传输等组成的远程超声平台,可让专家隔空为基层患者做超声检查。将来CT、磁共振等影像设备也应该如此,实现专家隔空为患者做检查和看片。此外“5G远程手术”已越来越普及,医生相隔千里遥控手术甚至无延时远程操作已变成现实,这些技术若得到普及,廖正银不必返乡,就能为患者看片,甚至隔空做精细程度很高的手术。
知易行难,是办法虽多、但基层医疗人才仍然奇缺的重要原因。当务之急,是将强化基层人才队伍的工作常态化、务实化。还应借乡村振兴之机,在基层大力推进医疗新基建,使基层医疗机构均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且有更多远程超声平台等信息化设备可供选用。若如此,不管专家是否回乡,基层患者也能通过多种渠道,快捷地获得专家的高质量诊疗。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新闻】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9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8
头条 22-10-04
头条 22-10-03
头条 22-10-03
头条 22-10-03
头条 22-10-03
头条 22-10-03
头条 22-10-03
头条 22-10-03
头条 22-10-02
头条 22-10-02
头条 22-10-02
头条 22-10-02
头条 22-10-02
头条 2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