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即时:人工二代江豚“汉宝”当哥哥了!

时间:2022-11-22 19:03:58 来源: 九派新闻



【资料图】

不久前在武汉成功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第一长河”长江里的淡水鲸——长江江豚,成为全球瞩目的明星物种,中国的长江大保护政策和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物种保护案例,也被视为成功经验获得热议与推荐。21日,由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策划的第三季自然通识课,邀请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汉白鱀豚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郝玉江作为主讲人,为大众解读长江江豚保护与实践的故事。

郝玉江介绍江豚。记者李子云 摄 长江江豚以胖为美! “汉宝”当哥哥了 “长江水下生活有水生生物4500余种。其中,已经认知的长江流域鱼类达416种,还生活有水生哺乳动物2种:已经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和目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长江江豚。”郝玉江分享,哺乳动物处于生态链高位,作为长江里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生存情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刚刚结束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专家们分享了长江江豚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的好消息,一头全人工环境下首次成功繁育并存活的第二代长江江豚“汉宝”,也吸粉无数。 作为参与“汉宝”繁育及饲养的专家之一,郝玉江分享了“汉宝”当现状,“它已经2岁了,每天要吃8斤小鱼,偶尔还会吸食母乳。”不久前,“汉宝”还当了哥哥,它的二胎妹妹目前还没有名字,以“F9C22”为代号,目前处于断奶阶段,生长状况良好。 作为哺乳动物,长江江豚因为生活在水中,用于保暖的毛发已经退化了,所以主要靠脂肪保暖。郝玉江幽默地说:“所以啊,在长江江豚的审美世界是以胖为美的,‘汉宝’现在体型圆润、脂肪肥厚,是一个标准的‘美豚子’。” 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长江江豚为何能幸存? 虽然好消息不断,但专家们谈到长江江豚保护,仍然表示不可掉以轻心,白鱀豚的悲剧永是警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急剧衰退,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2017年,长江江豚仅余1000余头。 同样是生活在长江里的淡水鲸,白鱀豚为何消失得更快? 郝玉江解释了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细微差异:“白鱀豚的声纳信号属于高频信号,大约在80至90千赫兹,长江江豚的声纳信号稍高,大约为120-140千赫兹,而且白鱀豚视力比长江江豚差得多,主要依靠声纳信号交流。在长江中,人类活动频繁,特别是航运产生的巨大噪音,让白鱀豚很难接收声纳信号,造成难以探测清楚周围的环境,也很难躲避障碍物。据不完全统计,有约30%的白鱀豚是探不清方向而死于螺旋桨下。而声纳信号更高、视力更好的长江江豚,要稍稍幸运一点,还能有微弱的交流。”

郝玉江介绍白鱀豚与江豚的物种特点。记者李子云 摄 此外,在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前,捕捞渔业过度,致使长江里的鱼类资源急剧下降,让白鱀豚几乎无鱼可吃。“白鱀豚体型比较大,它捕食的鱼类也是大型或中型的,一般是半斤到一斤左右。长江江豚体型比较小,它吃的基本上都是小型鱼类,10厘米到15厘米左右。”郝玉江介绍,“长江的渔业资源衰退,首先是大中型的鱼类被捕捞至减少,所以白鱀豚最先受波及。” 还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它们都生活在长江里,二者仍有生态位分化。白鱀豚更喜欢在长江中间游泳活动,它生活的区域和航道重叠更多,而长江江豚更喜欢呆在离岸300米左右的区域,与航道重叠略少。 让长江江豚重返武汉 6岁小朋友也有责任心 武汉目前是长江江豚科研、救助与保护等工作的中心地带。2020年10月,武汉市政府也发布了《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十大举措。 “历史上,武汉江段肯定是长江江豚的栖息地,因为长江江豚过去在长江里的分布是连续的。”郝玉江对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很有信心,“武汉现在也经常在天兴洲、白沙洲等远城江段发现江豚。我们的目标是吸引它们回到城区江段,和黄鹤楼同框,和长江大桥同框,让武汉市民能够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在长江大保护的政策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随着长江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这一天会来的!” 6岁的郑钧尹很喜欢白鱀豚和长江江豚,他特意带上了自己的画作来参加活动。在听完郝玉江的科普后,他小小的内心也燃起了保护的欲望,提问环节第一个举手:“作为小朋友,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护江豚?”

郑钧尹和他画的江豚。记者李子云 摄 郝玉江认为,了解是保护最重要的开始,“关注它们,心中有了保护意识就会引导自己的规范行为,比如不乱扔垃圾,比如持续向身边人呼吁和科普,这都是每个人都能为保护长江江豚所做的事”。 来源:长江日报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