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照片(来自:UCLA / Shaun Tan)
由近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文章可知,UCLA 研究人员找到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可落实于制造过程中的简单应用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硅基材料一直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占据相当高的地位,鲜有材料能够与之在效率、耐用性、成本等方面相媲美。
不过近年,随着金属卤化物研究的崛起,钙钛矿正迅速成长为一个它的一个有力竞争对手 —— 除了效率接近于硅基材料,它还更加轻便、灵活、以及低成本。
然而钙钛矿材料的一大问题,就是容易在阳光直射下被分解,因而效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此前有研究人员尝试添加大分子、旧颜料、由毛发制成的碳纳米点、二维添加剂、辣椒化合物、甚至运用了量子点技术,来试图挽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耐久性问题。
庆幸的是,UCLA 团队已经找到了钙钛矿材料发生分解的幕后机制。讽刺的是,这一现象竟然源于旨在修复缺陷、并提高其效率的表面处理工艺。
据悉,该过程涉及在表面涂上一层有机离子,但研究团队发现了这么做的弊端 —— 携带能量的电子,会聚集在钙钛矿光伏面板的表面上。
更糟糕的是,这种情况又会反过来破坏钙钛矿原子的排列,最终导致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分解。
有鉴于此,UCLA 团队想到了在表面处理流程中,为其配上正负离子对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么做不仅有助于保持表面的中性和稳定,还不会对原始的缺陷预防处理工艺造成干扰。
为检验新涂层工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全天候的强光环境下,对改进后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展开了模拟加速老化测试。
结果发现,新技术可让钙钛矿光伏面板在 2000 小时后,仍维持高达 87% 的转化效率。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则会下滑至 65% 。
最后,研究合著者 Shaun Tan 表示:“我们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达成了目前已知最稳定的高效率”。
与此同时,UCLA 团队还奠定了新的基础知识,让社区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改进这项多位面的技术,以推动更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设计。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6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
头条 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