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科院大气所高登义研究员就此得出了明确结论:
(相关资料图)
即使把雅鲁藏布大峡谷扩大到100千米宽,并从大峡谷口到我国三江源地区改变地形为斜坡,选取历史上最强盛的西南季风年,水汽输送也不能到达青海三江源地区。
这是因为,水汽在沿途就会凝结降落,根本到达不了长江和黄河源头,更无法缓解我国西北干旱状况。
从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来看,通过河谷来输送水汽的设想不符合实际。
在那之后,科学界就再也没有提过“给喜马拉雅山开口子”的事儿。
图自高登义
之后在2000年左右,曾庆存院士、赵思雄研究员指导陈红和孙建华做了两组数值试验,再次证明无论是工程量,还是实际效果,“喜马拉雅山开口子”都没有可行性。
第一组数值试验里,假定在高原不同区域开一个宽度约300公里、长度4000公里、深度直达海平面的大口子,相当于苏伊士运河宽度的1000倍、长度的20多倍、深度的300倍左右,工程量至少是100万倍。
分别把大口子设在高原东部(98~101°E)、中部(95~98°E)、西部(89~92°E),模拟1998年的5个暴雨个例。
结果表明,在打开通道之后,通道内部南侧水汽自南向北输送增强,降水量增多,但是在通道北侧,自北向南的干空气也增强了,导致通道北侧区域降水减少,并未见我国西北区域水汽的增加,反倒是来自孟加拉湾向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减少,我国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整个青藏高原主体还存在,高原北侧以下沉气流为主,通道打开之后,并不能影响高原附近的气流,因此并未能改善西北地区的降水。
在高原中部区域开一个大口子,在口子内部南侧有降水增加,北侧降水减少
在高原中部区域开一个大口子所对应的大气低层(850hPa)风场变化
第二组数值试验模拟1998年6-7月份,并缩小工程量,从我国国境线开始往北挖,宽度1000公里,把海拔4000米以上全部挖掉,挖到青藏高原北侧,长度约800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70万倍、三峡大坝的500多万倍。
结果显示,通道中部地区降水有所增加,月增幅约为50-200毫米,但是通道中心以外并无变化,尤其是通道入口和出口区域降水都减少了,高原北侧的西北地区降水几乎没有变化,新疆干旱的沙漠地区的降水并没有增加。
这是因为,打开通道之后,虽然有来自中南半岛的水汽顺通道向北输送,但是在高寒的高原地区,很快形成降水,并不能输送到西北区域。
事实上,我国西北区域受到整个青藏高原的影响,处于下沉的气流中,不利于形成降水。即便打开一个通道,对下沉运动也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即便是看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大气环流面前依然啥都算不上。
青藏高原四周向高原腹地水汽输送示意图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7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5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
头条 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