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惊现恐龙足迹 发现一个多元化土城子恐龙动物群

时间:2019-12-28 10:40:08 来源: 北晚新视觉综合


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召开“避暑山庄恐龙足迹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表示,通过对恐龙足迹的研究,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

据介绍,1992年4月5日,美国哈佛大学福尔曼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地理系的黄润华教授和高豫功讲师来到避暑山庄参观考察。当他们来到“热河泉”畔,欣赏此处美景时,脚下的石板路把福尔曼教授吸引住了。他指着一块石板上碗口大小的三趾状印迹说:“这不是恐龙的足迹吗?”

2018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带领团队来到避暑山庄,根据当年留下的线索,开展了一场“恐龙足迹”发现之旅。通过深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地探勘,最终发现近300枚恐龙足迹化石。

很快,避暑山庄恐龙足迹成为国际古生物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更让“多元化”的避暑山庄再次呈现在世界舞台。

至少保存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恐龙足迹

一,恐爪龙类足迹。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nus)。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这些足迹都发现在白垩纪早期,而土城子组此前发现过猛龙足迹,是这个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有趣的是,该第Ⅱ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这些足迹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二,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这些足迹平均长13.4厘米,长度在4.1厘米到23.4厘米之间变化,其中长度小于10厘米的足迹被归为小型足迹,长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足迹被归为中型足迹,长度大于20厘米的被归为大型足迹。所有的足迹中,以中型足迹为主。这些足迹分为两个类型,形态类型A,中趾比较短,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中的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形态类型B,中趾比较长,归属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垫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显,功能趾为第二、三、四趾,只有极个别足迹留下拇趾迹。

三,韩国鸟足迹(Koreanaornis),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这些足迹平均最大长度为3.4厘米,最小长度为2.5厘米,最大长度为4.6厘米。从形态上看,这些鸟类足迹被归为韩国鸟足迹类型。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韩国鸟足迹属于鸻鹬类足迹,鸻鹬类在英文中被称为Shorebirds,直译为滨鸟类,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四,可能的雷龙足迹(Brontopodus)。承德避暑山庄足迹点产生了一些椭圆形的痕迹,长度28.9厘米,宽22.6厘米。在形态上类似于蜥脚类动物的后足迹,例如白垩纪最出名的蜥脚类动物足迹:雷龙足迹(Brontopodus)。但是,由于保存较差,没有行迹,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

据了解,下一步,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教授团队将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讨论,促进承德旅游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以文旅融合激活宝贵遗产的活力,使避暑山庄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有网友表示:“所以以后去避暑山庄就是去侏罗纪公园?!太神奇了!”

还有网友脑洞大开表示:“恐龙也需要避避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