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死亡》剧照
具体到此次新冠肺炎的尸检,王慧君提到,“此次尸检缺位相关的议题非常复杂,不仅仅牵扯到解剖间的设施要求,解剖间的污水排放,空气净化和消毒都得一体化安排妥当。”
事实上,刘良团队最终是在一个临时改造的医院负压手术室完成了遗体解剖。
3个多小时的首例尸体解剖
接到张定宇电话后,刘良迅速安排团队成员,一同前往金银潭医院。 晚上9点接到电话,凌晨1点尸检才正式开始。 在刘良团队等待的过程中,金银潭医院正快速将一间小手术室改造为解剖间。 符合传染病解剖的空间要求不少,最好是一个带负压的空间,排水也得提前做好准备,否则可能对地面、甚至地下水有影响。 而且为了保证室内没有任何血液、组织残余物的污染,必须采用干性解剖。
与普通尸检相比,新冠肺炎患者的遗体依然存在传染性,因而刘良团队做的防护级别更高——戴三层手套,两层口罩,帽子也有三层,最后是护目镜加上防护屏。 至于身上的防护服,密封性也更高,不透风不透气。 参与解剖的人把全身暴露的位置都给封闭了,才算防护到位。
尸检开始后,穿着隔离服的刘良,不到10分钟就汗如雨下。 防护服内的衣服湿透了,身体觉得有点冷,加上呼吸也不够通畅,眼镜与护目镜雾气朦朦。 刘良视线模糊了,感觉自己像高原反应似的,出现了心慌头晕低血糖的症状。 一些平时轻松上手的步骤,由于有点缺氧,每缝一针就得大喘气,腰也开始不舒服。 再加上饥饿感的袭击,整个过程进行得比往常慢很多。 他过去做一例解剖手术只需要1个小时,而这一例新冠肺炎的遗体解剖持续了3个多小时。 直至凌晨3点50分,首例新冠患者的解剖才算结束了。
首例尸检报告对临床治疗有用吗?
12天后,刘良等人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这是1例尸体解剖肉眼观察结果的报告。 报告显示,逝者为一名85岁男性。 2020年1月某日以“多发性脑梗死”入院。 入院时无发热、咳嗽等症状。 入院10天后出现喉咙发痒及发热。 入院后第13天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 入院后28天死亡,临床死亡原因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衰竭”,死亡前3天,血氧饱和度下降至 70%~80%。 刘良等人从此例解剖大体观察中发现: 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
对临床医生来说,这些信息有什么价值呢?
丁仁彧是辽宁支援湖北重症医疗队的领队,在武汉人民医院参与100多名重症病人的救治。 他告诉本刊: (尸检)提示局部的一些肺泡的损伤,是病毒先侵袭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 结合之后病毒还会不断复制,它的一些自身的蛋白或者RNA也会对机体造成进一步打击,这是所有病毒的特点,只不过这个病毒比较可怕之处在于它攻击的部位太深了,是肺组织的最小结构,肺泡。 因为它结合的受体ACE2主要在肺泡上皮细胞表达。 这就是它的病理生理机制,可以部分解释临床过程以及影像学特点。 这些只是一般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不同个体之间会有所差异。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