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中国一季度GDP出现同比下降,但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
经过艰难的一季度之后,后续经济走势将怎样,经济工作如何开展?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六稳”的基础上首提“六保”,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
众多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预计二季度及以后中国经济将呈现缓坡型复苏,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将强化民生关切,同时稳投资也更精准发力。
经济将进入缓坡型恢复期
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为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工业、消费、投资等多项经济指标下滑,但3月经济指标降幅较1~2月明显收窄。
疫情发展之快、传染范围之广,特别是防控之难,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虽然中国GDP增速在一季度出现明显下降,但疫情期间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展示了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表示,受到海外疫情的影响,预计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标准的V型反弹;经济恢复仍在稳步推进,也不会进入L型的停滞,更大可能是进入缓坡型的经济恢复期,缓坡的斜率更多取决于社会秩序的恢复进度和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的力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告诉第一财经,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仍将徘徊在零至较低正增长之间,全年预计经济增速在3%~5%。未来中国的复苏之路艰难曲折,可能既不是V型,也不是U型,大概率是缓慢的复苏。
关于二季度会否成为拐点,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复工复产加快统筹推进,更大力度的政策不断出台,二季度表现会更好,明显好于一季度,这是一个基本趋势。如果全球疫情控制得比较好,下半年应该会比上半年更好。我们的目标就是力促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
具体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毛盛勇说,按照惯例,每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都是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社会公布的。今年,为了有效防控疫情,两会进行了推迟,目前还不掌握具体情况。
业内分析,在国际环境存在极大不确定的背景下,并不适合提前制定指标。影响全年经济增速有许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自身。国际疫情扩散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持续多长时间,对国际经济活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将会不同程度冲击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要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但不意味着一味去坚守“事前指标”或预期指标。
宏观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导
此次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就业等“六保”,并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撰文分析称,中国经济政策搭配预计将逐步淡化增长目标,强化民生关切。呵护中小微企业现金流以保障就业,纾困低收入人群以托底民生,将是未来政策发力的主方向。沿循这一方向,财政政策将居于主导地位,而货币政策将发挥辅助作用。
就会议直接提到降准降息,程实认为,中国货币政策预计不会跟随欧美的“超宽松”浪潮,而是紧扣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一主轴,充分用好常规政策工具箱,形成一整套灵活、精准的施策体系。得益于未来LPR持续下行,存款利率有望通过市场化途径渐次下调,存量房贷“换锚”将释放居民消费能力,而再贷款工具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扶助亦将增强。由此,重“角度”而非重“力度”的货币政策选择,有望对中国经济全局发挥结构性的活化作用。
从近两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来看,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则是财政政策的三个发力点。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对第一财经分析,今年财政赤字率会突破3%,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3.5%。这次疫情冲击前所未有,对冲政策力度也要超出以往,以稳经济保民生。17日政治局会议的措辞是“推进减税降费”,而上次政治局会议则是“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这意味着不仅要落实好现有减税降费政策,未来还可能有新的针对性的减税降费举措出台。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预测,特别国债总规模将不低于2007年的1.55万亿元,在全球疫情的干扰下,不排除总量在1.8万亿~2万亿元。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可支持新基建、民生,加大对中小微民企的支持力度等,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对于基建投资、促进消费都有积极作用。
地方债方面,财政部已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29万亿元。截至3月31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同比增长63%。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称,随着疫情防控逐渐完善,各地交通逐步恢复正轨,未来一个多月可能是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集中发行期。
稳投资精准发力
在此前宏观政策支持下,投资对于经济下行的对冲作用正在显现。从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幅较1~2月明显收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恢复力度更快。
刘哲告诉第一财经,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投资恢复相对缓慢。一季度制造业投资下降25.2%,在三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降幅最大,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和积极性仍相对低迷。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为稳投资稳增长,国家优化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新增了公共卫生、市政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四大领域。施正文认为,预算内投资新增领域跟疫情防控直接相关,将来抗疫特别国债将会有部分资金对此进行支持。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投资总额高达4万亿元的民生工程,将成为培育国内市场拓展内需的重要抓手,既能拉动有效投资,又能促进消费,还能带动大量就业。住建部副部长黄艳1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回答第一财经提问时表示,今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已经确定,相对2019年翻番,达到700万户。
除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投资既能从短期为稳经济、稳增长助力,从长远看更可以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新基建建设已火力全开。比如,国家电网14日表示,已在18个省(直辖市)开工建设126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投资规模3.6亿元。2020年,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目前,国家电网覆盖范围内的8项特高压工程也全面开复工,全年投资规模1811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此外,5G网络部署加快,国内三大运营商今年资本开支达3348亿元,其中,用于5G的投资达1803亿元,占一半以上。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加快5G网络建设和技术应用的政策。
王军告诉第一财经,稳投资应精准发力,从单纯的“铁公基”转向兼顾惠民生、调结构的公共服务、新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补短板领域以及生态环保领域等。同时,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通过制度创新、税收减免和直接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企业的投资预期,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