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近日,一则“个人现金存取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的规定引发社会关注。该规定指出,3月1日起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这则规定之所以引发热议,一方面是有人担心存取款手续繁琐,会影响到居民正常的存取款,另一方面是有人担心会侵犯居民的隐私权。
首先,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根据央行人士最新回应,目前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现金存取业务体量是很小的,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对客户办理现金业务影响较小。而对于正常办理存取业务的居民,银行也不需要客户填写信息或者提供证明材料,在简单了解后即可办理。只有发现交易明显异常、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银行工作人员才会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情况。
再说了,居民合法收入的存取业务在我国一直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在《商业银行法》有明确规定,也是金融机构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至于隐私权,《商业银行法》也作了相应规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获得个人信息、客户隐私必须严格保密。泄露个人信息、客户隐私,银行及其工作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而央行出台此项规定,目的只有一个: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
众所周知,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以及广泛使用,金融交易变得有迹可循。这对打击金融犯罪起到很大作用,不少钱财就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追回的。但与电子支付相比,现金往往具有匿名、不可追踪等特点,大额现金容易被利用,来进行洗钱、逃漏税等不法行为。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电信诈骗案件37万余起,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现金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偏好使用现金进行交易活动。
从央行列举的老年人遭遇诈骗案例中也不难发现,依法适当加强对现金存取款活动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如2018年9月,有老人在一名30多岁男子的陪伴下要求到武汉某银行取款10万元,在取款过程中,老人对于钱款的用途闪烁其词,对与同来的男子关系说法不一,而男子只在远处看着老人,情形较为异常。银行工作人员本着对客户负责的精神,劝老人联系家人确认取钱,同时报警处理。民警到达前,该男子离开了银行。最后了解到该男子为老人网上加的微信好友,并介绍所谓“高息”金融业务。该案例中,银行对资金用途的了解,为老人避免了经济损失。
因此,当风险防范的阈值调整至5万元时,银行工作人员的一次询问,一次提醒,可能就会挽回一笔财产,甚至拯救一个家庭,尤其当使用现金较多的群体是老年人时,实施这项规定显得格外重要而迫切。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10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
头条 2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