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贾永标 文 朱哲 摄影)“像杯子有半杯水,有人说是空的,有人说还有半杯就满了。”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现场,谈及碳中和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这样说。
实际上他还有一个更为前卫的判断:“我们很有可能正处在一个新文明的开端。”
在他看来,衡量一个文明形态,一般看两个东西,一个是看你用什么能源,另外看人和人之间是什么样的互动方式,这是两个最直接的特征。
刘俏认为,碳中和正在带来巨变,也给社会创造了大量投资的可能性。不过这个大量投资到底有多大?
“按我们光华课题组比较保守的估测,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至少250万亿人民币,分布在未来三四十年时间里面。”刘俏说。
现场不少人对如此巨量的资金感到惊奇,不过他们也同样好奇,增量资金从哪里来?
刘俏说,在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周期内,中国完全有能力发行一些期限是三十年到四十年的长期的国债或者叫碳中和的国债,通过这种方式将资金大量投入到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节点领域,从这个角度讲,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套本身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
他还补充道,除此之外,像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包括PE、VC更加积极地去促进跟碳中和实现相关的技术方面的投资都是老生常谈。但他觉得财政政策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像长期的碳中和债券国债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选择项。
对于现有金融体系,刘俏认为最关键一件事情还是要把碳价格的发现机制迅速形成。
“现在我们虽然有全国性的碳交易体系,也有一些区域性的绿色交易所,但是碳价本身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具体水平,怎么把它能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考虑里?”刘俏表示,金融体系本身需要参与进来,它不是纯粹的碳排放交易的现货市场,怎么通过金融产品金融市场把这个元素体现出来是当务之急。
“像我们这种非科研型的民营企业,能为碳中和做些什么呢?”论坛最后,北京车娃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林霞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刘俏接过话筒告诉她,“以后可能整个碳交易可能也会纳入到交易体系里去,通过你们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能减低碳排放,本身得到的信用就可以进入交易体系,也就是说现在您也在为碳中和作贡献。”
听完这个回答,林霞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20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
头条 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