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从一煤独大到多元发展,襄城县在换道领跑的路上抢占先机。近年来,襄城县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从“黑色经济”转型“绿色经济”,煤基化工产业链越拉越长,衍生出高纯硅材料和碳材料两条产业链,让打造千亿级硅碳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有了抓手和底气。1月16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了省人大代表,襄城县县长范耀江。
GDP预计突破500亿元
【资料图】
襄城县稳居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5年形成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
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襄城县已提前谋划布局。
“近年来襄城县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培育出3条碳材料产业链和3条硅材料产业链条。”范耀江告诉记者,目前,襄城县主导产业呈现链条式、集聚式发展,实现了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实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转型,正在打造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2022年,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产业园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94.2亿元,同比增长21.9%。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襄城县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2022年粮食总产62.24万吨,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并以农业“一园三基地”建设为契机,落实烟叶种植面积12万亩,实现烟叶税收9034万元,保持了全省烟叶生产、税收第一大县位置。全县红薯种植面积22万亩,总产鲜薯55万吨。红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投资2800万元,500万斤红薯储藏窖和1000立方米红薯保鲜库建成投用。
“我们多管齐下,克服疫情困难,2022年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范耀江介绍,2022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5亿元,增长10.3%。此外,襄城县被评为“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稳居第一方阵。
2023年
力争千亿级硅碳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
“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为2023年河南经济发展定下的主基调。下一步,襄城县将如何聚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更高、更好、更快?
范耀江表示,襄城县将从产业转型、项目为王、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发力,助力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要从产业转型上发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锚定“全国百强县”目标,坚持“工业强县”理念,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拓展高端硅碳基新材料的发展领域,加快推进实施30GW超级工厂、20GW光伏组件、3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5GW储能电池模组、400MW/H储能电站、30万吨绿色能源及10亿立方氢能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打造豫西南工业长廊的“桥头堡”、豫西南新能源(氢能源)产业集群、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硅碳新材料”和“中国尼龙城”双“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许昌市乃至河南省经济增长带和产业新名片。
从项目建设上发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依托平煤隆基、安彩新能、金萌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快单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重大技改项目、金萌年产1GW光伏组件等项目建设。
在碳基新材料方面规划布局年产6万吨焙烧和5万吨浸渍等项目,把碳材料向负极材料和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方向发展。在硅基新材料方面建设年产1500吨半导体硅材料、年产3500吨高纯硅烷气等项目,着力打造硅材料产业园。在新能源方面加快建设单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片改扩建项目、500MW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积极发展单晶硅、银粉银浆、边框、组件、逆变器等产业,形成“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光伏组件—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光伏全产业链,打造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紧盯千亿级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3年力争千亿级硅碳产业进入国家战新产业集群。
在营商环境上发力,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带动全县经济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区域影响力稳步提升。具体来说,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保护好民营企业利益,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推动县级审批事项大厅之外无审批。对标先进地区,按照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费用,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企业和群众满意度的“四减一造两提”要求,再造审批流程,确保减无可减、降无可降。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实行“一次性告知、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工作机制,做到有诉即接、有诉即应、有诉必办,切实提升群众、企业的办事便利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大对执法行为的监督。
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出台更多政策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两会期间,我比较关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范耀江告诉记者,近年来,襄城县持续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持续推进“一园三基地”建设,巩固烟叶产业优势,保持烟叶生产龙头县的地位。积极推广红薯优质品种和规范化种植技术,延伸红薯产业链条。
此外,完善大豆制种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大豆制种龙头企业,建设省级“大豆制种大县”。扩大辣椒种植规模,打造辣椒交易基地。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丁营花生”“襄城辣椒”“襄城生姜”“颍桥金谷”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建议从省级层面提出更加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范耀江表示。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7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
头条 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