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薇】搞基础科学很枯燥吗?在河南籍复旦大学教授张远波看来,能在众多不可能中找到新的出路,基础科学研究其实能够打开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2023年初,张远波带着以“探索新材料,发现新物理”为愿景的新基石研究计划,成为新基石首期研究员。整个申请的过程让张远波感觉比其他项目轻松很多,他感觉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资助力度、资助周期和考核环境等方面对科学家都非常宽容,符合基础研究的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从痴迷物理到成为物理科学家
(资料图片)
今年4月21日上午,复旦大学首批“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这是“新基石研究员”的四位复旦科学家沈维孝、张远波、鲁伯埙和徐彦辉的实验室。其中,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是从河南信阳乡村走出来的科学家。
1978年,张远波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县董家河乡,在那里他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当时,张远波学习成绩很普通,但初二之后学习成绩逐渐赶上来,并且在老师的鼓励下,通过购买书籍自学的方式,参加了数学、物理等竞赛。
因为拿下了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1993年张远波被保送到信阳县的重点高中——县第一高中。和很多河南娃一样,张远波的高中课业繁重,每周唯一的休息时间是周六晚上。
即使这样,他还是发现物理非常有趣,在非常有限的课余时间,找一些课程之外的书来看。当时教他的物理老师王川亮注意到这一点,给了张远波很多的支持,并鼓励他参加全国物理竞赛。1995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张远波获得了河南省一等奖,并因此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大学的生活让喜欢物理的张远波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当时出国读博士是有心学物理的学生的首选。张远波申请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额奖学金,2000年开始了他在美国的10年求学生涯。
近年来,国内拼搏、宽松的科研环境,让张远波决心回国做科研。他婉拒了美国大学的工作机会,通过特聘教授方式加盟复旦大学,并入选“青年千人计划”专家(这句删掉),在国内开启了独立的研究生涯。
发现新物理,探索未知的未知
“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新材料,发现新物理。”张远波说,基础科研工作本身是非常有风险的,谁也不知道一个想法是否可以被实现,研究能够得出什么结果,这些结果是否符合我们的期望。特别是在打破长期瓶颈或者从0到1的全新项目中,风险更大,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2022年7月,他看到腾讯推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其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以及公益属性非常吸引张远波。从整个申请过程来看,张远波认为,其确实致力于长期稳定地支持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申请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要比申请其他项目轻松很多。”他说,只需要把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些问题写下来,基本上就完成了。项目申请正文限两页,必须在这两页内将自己的想法阐述清楚。
相比之下,部分其它项目申请需要非常仔细地告诉评审专家:立项人要达到什么具体的目标,该如何逐步实现这个目标。项目结题时,评审委员们会按照立项人当时提出的计划,逐项考核的成果进展。
“在我看来,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奖励基础科研勇气和胆识的项目。”张远波说,他这次的申报是围绕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样一个新的物理课题,这个题目在他看来很有挑战性。
在张远波看来,“未知”分成两类,一类是已知的未知,另一种是未知的未知。能够提出的科研目标,其实都属于已知的未知,而未知的未知是无法想象的。腾讯新基石项目允许科学家自由改变方向、切换跑道,正好符合了探索“未知的未知”的规律,允许科学家“走岔道”,然后抵达真正想要到达的地方。
你也想探索?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开启
为了鼓励更多像张远波一样的科学家,可以自由进行科研探索,2023年4月10日起至5月31日,2023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开放申报。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生物与医学科学(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两个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和理论类:实验类500万元每人每年,理论类300万元每人每年,连续资助5年,期满可以申请续期资助。
据悉,2023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资助不超过50人。申报人可通过项目官网(https://www.newcornerstone.org.cn)了解如申报指南、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并进行申报。本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名单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公布。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自去年公布以来,在申报、评审和项目实施等环节,均得到科学界、教育界大力支持与高度评价:社会资金多元投入支持基础研究,正在为科研生态创新注入更多活力。
首期新基石研究员也向新一期申报人发出热情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表示:“新基石鼓励‘从0到1’,能够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能写入教科书(建议删掉),真正为人类贡献新的知识和认知。”
“给自己一个探索的机会,甚至做一个疯狂的计划,去实现一个梦想。”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教授陈鹏如是说。
责编:王时丹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