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
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
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彩的隋唐城“一夜鱼龙舞”、“星桥铁锁开”的盛唐幻夜,写满街鲜衣华裾的少年带你穿越千年的邀约,要写一口解乡愁的牛肉汤,写街边撸串的姑娘,写四月满城牡丹花香,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写日落斜阳青年匆忙……
(相关资料图)
汉魏文章半洛阳。自即日起,大河财立方联合洛阳市作家协会推出“洛阳作家写洛阳”专题,让我们随洛阳作家的文字一起神游洛阳城。
春染新绿,嫩柳如烟,洛阳市金融作家协会一行来到汉魏洛阳故城国家遗址保护区。遗址区内,田野静谧,麦苗青青,巨大的夯土城墙巍然矗立,飒飒清寒中,城墙上泛青的黄草随风轻摇。一眼望不到头的遗址公园,空旷寂寞,“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历史沧桑感一下子涌上心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些诗句应景而出,站在脚下土地上,千年九朝古都历史荣辱扑面而来。抬步轻轻走进遗址展示厅,在讲解员专业的叙述中拉开了此次采风的序幕……
汉魏洛阳故城地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是位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核心地区的重要古都遗址,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相继为都,至唐初废弃,前后达1500年之久,其作为都城时间就长达600年。上承周汉文明,下启隋唐盛世,历经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变改、民族融合、东西文化交流,在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站在演示盘前,眼前的北魏洛阳城规模恢宏壮观,听着讲述,不由的为河洛大地上曾经创造的历史辉煌而自豪。汉魏洛阳城的城市规模在北魏达到最大,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前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这一连串数据对比,对汉魏洛阳故城有了更直观的形象了解。
走出展厅,东行不远来到汉魏故城金村核心遗址,顺着讲解员手指方向,约40米宽的铜驼大街向南延伸,目光所及,竟有些迷离。嵩岳巍巍,烟树云天,穿越历史时间轴线,向南跨过洛河,仿佛看到城垣、宫殿、衙署、苑囿、佛寺、灵台、太学、辟雍、圜丘,每一帧画面都包含着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文化信息,河洛文明熠熠生辉,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热土感到由衷的骄傲自豪。
首先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的宫城正门——阊阖门。介绍说阊阖门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的最早的宫城门阙。阊阖门与宫城正殿太极殿、都城正门宣阳门构成了魏晋以及北魏洛阳城的南北轴线,显示我国古代都城具有了中轴线的规划思想,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建中立极”都城形制。
“建中立极”一词源自《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登歌》:“於赫我皇,建中立极”。这句话说的是登帝位、秉国政,建立中正之道,树立最高的准则。汉魏洛阳故城“建中立极”的都城形制,彰显了统治者皇权居中的治国思想。自曹魏始创立了以太极殿为核心的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形制,这种都城形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座都城中得以延续,对隋唐以后都城宫城正殿居中和规整的中轴线与里坊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直接为隋、唐所沿袭,更为其后的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中华文化的辐射效应下,汉魏洛阳故城都城形制的影响甚至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太极殿,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洛阳城宫城正殿,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正殿,始建于曹魏时期魏明帝。
魏明帝为何修建这座宫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汉之间攻伐征战暂时停止,战事趋于缓和,社会处于相对安定,为魏明帝修建汉魏故城太极殿提供了条件。公元235年,魏明帝曹睿在京师洛阳大兴土木,起太极、昭阳诸殿……以示国家的太平景象。”太极殿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主殿,殿前庭中有魏明帝时铸作的高达二十四丈的铜龙、铜凤,十分奇伟。这些殿堂建有四门和廊桥围绕而成的巨大宫院,太极殿前铜驼大街成为标志性的宫城中轴线。至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北魏洛阳故城形制迎来了一次重大演变,出现了由外郭城、内城与宫城组成的三道城圈。此时的北魏洛阳故城是一座著名的国际都城,北魏王朝在城南洛水与伊水间的“四通市”南建“四夷里”“四夷馆”,以接待和安排西域胡人和异国商人。《洛阳伽蓝记》记载“自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至于大秦(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归附三年以后,赐宅定居“四夷里”。讲解员说到这里,同行文友喊道“中国绿卡”!
一路走来,端门遗址、止车门遗址、排水沟等实物遗址的实景参观更引起大家对当年皇家工程的壮丽精巧唏嘘不已。汉魏故城至北魏孝宣武帝时宫城规模达到鼎盛。北魏杨衒之著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洛阳城门皆两重,去地百尺”、“朱阙双立”、“巍峨宏丽”。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从平成(大同))迁都洛阳,北魏沿用洛阳旧都,视为延续中原正统。迁都后,孝文帝大规模兴建佛寺,城内佛寺遍布“於是招提栉比,宝塔罗骈,争写天上之姿,竟攀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最大的皇家寺院永宁寺选址于铜驼街(御道)西侧南,毗邻都城中轴,位置得天独厚。讲解说到:真正让永宁寺名传千古的是塔院中央的九级浮屠——永宁寺塔。“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十六年后,木塔雷击倒坍。讲解员不无惋惜说到:火从八层烧起,三个月不灭。“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洛阳伽蓝记》
公元534年。享国祚148年的北魏走向了终点,饱经风霜的汉魏故城终也毁于兵荒马乱。荒烟衰草,不复繁华,沦为一片废墟。
站在“西晋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纪念碑前,一起合影拍照,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路程不长,却走的心情略显苦涩。兵燹战乱,繁华不在,流离失所,“衣冠南渡”。中原遗老出大谷关,一路向南,一步一回首,一步一泪流,走向八闽,开垦拓荒,散枝开花,繁衍生息,成为了“客家人”......
参观完汉魏洛阳故城国家遗址,我想: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怀念曾经辉煌无比的历史建筑复原带来的盛世感慨,也不在于从遗址公园“客家南迁”碑前阐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朝代兴废之感叹,考察遗址,最大的收获——我们将中华文明看作黄河,中华文明探源不仅要探寻这条河的源头,更要探寻这条河的涓涓细流是如何形成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正如水库一般,多元的文化在此汇聚,形成了具有独特且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浪潮,这股浪潮正是我们要挖掘的重点。汉魏洛阳故城处于从秦汉帝国到隋唐帝国的朝代之间,中华民族因为游牧民族的不断内迁产生了巨大的融合,文化和民族的融合带来了中华文化的勃兴和发展。可以说,汉魏洛阳故城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见证了中华文明如何从东亚辐射到整个欧亚大陆。以此发轫,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使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返回途中,回望汉魏洛阳故城核心遗址上星罗棋布的夯土堆,想象曾经的宫城富丽壮观,感慨万端:阙楼渺渺隐嵩岳,台榭连连入复迷。九层佛塔九重池,千年丝路千乘骑。龙旗掩月镇紫微,铜驼胡夷布皇幾。建中立极汉魏城,阊阖天门耀帝京。
中华盛世,汉魏洛阳故城国家遗址必将迎来盛世新气象!
作者简介:马向阳,农行洛阳分行干部,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金融作家学会副秘书长。
责编:王时丹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5-01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30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9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
头条 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