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现唐代城墙 左唐右清跨越900年

时间:2019-05-20 15:24:25 来源: 红星新闻


去年开始,通锦桥附近的饮马河边,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发掘出一段成都的古城墙。唐代城墙的包砖,与清代城墙的压脚石,隔着一条散水面。站在散水面前,左边触着唐代城墙包砖,右边抵着清代的压脚石,脚下则跨越900多年。据介绍,该段城墙将进行原址保护。

跨越900年!左手唐代右手清代 成都新发现一段古城墙

↑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锦桥附近发现唐及五代、清代两个时期的城墙

在新华大道北校场西路口,转头向北,映入视野是远处的灰色——成都北校场的古城墙遗址。不停留,跟着新华大道上的汽车、电马儿往前走200多米,在一处不起眼的小巷子右转,便是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工地,在里面,考古人员不久前发掘出一段成都的古城墙。

跨越900年!左手唐代右手清代 成都新发现一段古城墙

↑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锦桥附近发现唐及五代、清代两个时期的城墙

考古现场工作人员江滔介绍,去年10月开始,考古队在发掘中发现了这段古城墙的夯土和包砖砌石部分,城墙为东西走向,略呈弧形,其中西侧城墙保存较好。江滔指着发掘出的夯土层上的道道介绍,这些便是较为明显的层层夯实的痕迹;夯土层向两边数米,各有一道竖直向上的“砖墙”,“这是唐代城墙的包砖。”江滔表示,“与北方城墙不同,南方因为多雨,加上土质不好,所以一般在城墙中间层层夯实的土外,会做一道包砖对墙体进行保护。”

跨越900年!左手唐代右手清代 成都新发现一段古城墙

↑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锦桥附近发现唐及五代、清代两个时期的城墙

依据包砖上的花纹能大致判断,是汉、六朝时期的砖,“事实上这与文献里记载的也符合。”他告诉记者,文献中记载,唐末因南诏屡从南边攻打成都,致使成都的城墙损毁严重,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修成都罗城,“三个月修成,其中用了不少来自墓葬的砖。”城墙包砖下,是砖铺的”地面“,“这被称为散水,是为防止城墙上流水冲击地基设置的。”

江滔介绍,之后成都的城墙都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建设的,“明代城墙现场仅见夯土墙体,叠压于唐代城墙两侧。”由散水地面往外,便是清代城墙的压脚石,“三条红砂石条垒起,起稳固作用。”江滔介绍,清代城墙系福康安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奏请重修的。

跨越900年!左手唐代右手清代 成都新发现一段古城墙

跨越900年!左手唐代右手清代 成都新发现一段古城墙

↑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锦桥附近发现唐及五代、清代两个时期的城墙

此次发掘出的城墙残存长度约170米,宽8.9-12米,因而站在夯土层上往城墙的走向远望,恍惚间有置身西安古城墙的感觉。不过江滔表示,依据记载,成都的城墙高约8米,最上方的平面宽仅3米。站在散水面前,可以想象,左手边是唐代城墙包砖,右手抵着清代城墙压脚石,脚下则跨越了900年。

跨越900年!左手唐代右手清代 成都新发现一段古城墙

跨越900年!左手唐代右手清代 成都新发现一段古城墙

↑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锦桥附近发现唐及五代、清代两个时期的城墙

据介绍,未来这段城墙遗址将进行原址保护。“这里是唐宋以来成都罗城的西北角,城墙在这里依饮马河走向内收,由南北向转为东西向。”江滔认为,这次发掘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进一步补充了资料,也是研究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红星新闻记者彭亮摄影王勤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