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老旧社区改造“小切口” 解决北京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问题

时间:2021-01-12 13:28:4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现实挑战】老旧小区改造成为解决北京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问题的“小切口”

【应对策略】专家建议编制实操性强的老年宜居环境评价体系与建设标准,政府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

在2035年老年人口比重超过30%的背景下,要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必须要建设国际一流的老年宜居城市。专家认为,通过老旧社区改造这个“小切口”入手,正好能够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进行系统化的、结构性的优化。

朝阳示范小区

适老元素随处可见

小区的花园、广场安装了扶手,坡道放缓,随处可见供人们歇脚的凉亭、座椅,老年人或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或在广场里遛弯健走。2020年10月,北京市朝阳科学园南里六区完成改造,这也是本市首个老年宜居环境示范小区。

这里的6栋住宅楼建于1993年,居民中老年人占相当大的比例。2020年启动的老年友好宜居环境改造项目,总面积4.8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了三处适老化空间,分别是中心广场、邻里空间和南部花园。通过铺平道路、增设运动设施、改扩建活动空间、新建运动花园等,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了老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朝阳区劲松街道劲松北社区的宜居环境示范社区建设也宣告完成。该社区已建成40余年,配套设施不足,生活服务便利性差。劲松街道工委以劲松北社区为试点,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物业服务“先尝后买”的形式,在全市率先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和有机更新,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难题。如今,小区所有区域都增加了“适老化”元素:休闲座椅旁添置了助力器、乒乓球台上空搭建了遮阳罩、绕着花园边际建造老年健身步道……这些变化让劲松北社区的老龄居民们在家门口感受别样的幸福。

居住、出行、健康多位一体

海淀改造“从里到外”

海淀区在探索破解老旧小区公共环境及居家环境适老化建设改造难题的过程中,从居住环境、出行环境、健康环境、服务环境、敬老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老年宜居社区。

其中,居住环境改造包括完善老年人住宅防火和紧急救援救助功能;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紧急呼叫设备、智能看护设备和亲情关爱网络视频系统。

出行环境改造包括对社区公共设施中的坡道、楼梯、电梯等节点进行改造;对道路、休憩、标识等系统的设施实行无障碍改造;配备爬楼机辅助老年人上下楼、具备安装条件的楼门单元加装电梯、在公共区域安装紧急救助系统等。

健康环境改造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老年康复、中医保健、健康管理服务等项目。建立24小时监控管理中心,运用智能看护、智慧家庭健康养老技术,提供实时监测、长期跟踪、健康指导等;未来将逐步嵌入生物医学传感类可穿戴设备的应用。

服务环境改造方面,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提供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健康指导、心理慰藉、助老、助餐、助浴等服务;高龄独居、中重度失能人群试点家庭养老服务床位;改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便民服务综合体,补齐便利店、理发、家政、洗染、维修、末端物流等八项基本便民服务功能。

敬老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方面,养老服务驿站及社区组织的各种老年团体,鼓励老年人自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经常性地开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宣传教育,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援助等。

适老化建设探索标准

职能部门将形成合力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专家秦波教授等专家,与北京市残联、北京市无障碍专班相关负责人举行座谈。

专家表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取得了相应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目前,一些零星的适老化改造主要针对少数困难老龄家庭的室内环境优化,好似“撒胡椒面儿”,未能形成合力,难以整体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而且在实践中还引发一些诸如困难家庭筛选出现争议、室内改造不符老人生活习惯等问题。究其根本,需要对老年宜居环境多尺度、广维度的系统研究,将无障碍规范与老年宜居环境相结合,编制实操性强的老年宜居环境评价体系与建设标准。

同时,近年来北京市各部门围绕老年宜居环境做了不少工作,但实施相对分散,难以形成集合效应。这些项目由不同部门负责实施,无论是项目本身的实施标准、内容,还是实施地点的选择,都是各成体系。并且,由于采取室内适老化改造与小尺度环境提升相结合的方式,适老化改造的规模和速度尚未“走起来”。

北京市无障碍专班副主任王师军表示,目前适老化建设确实缺少标准,目前在做的《无障碍设施管理条例》是个好的起点,也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各部门单位的合力组织起来并发挥市场力量。

文/本报记者陈斯

关键词: 老年 社区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